高考查询网 > 语言研究 > 正文

小语界的四位大学教授:田本娜、杨再隋、吴立岗、吴忠豪

时间:语言研究 高考查询网

倘若撰写中国现代小学语文教育史的话,那是绕不开田本娜、杨再隋、吴立岗、吴忠豪这四位大学教授的。他们长期在大学任教,却心系小学课堂,几十年如一日,深入教学第一线,跟踪语文教学,全身心、全方位地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在全国小语界,他们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还有人脉的宽度,是顶天立地的小语人。

1.田本娜与汉字教学研究

田本娜,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作:《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小语教学论稿》《集中识字教学论》。

田本娜曾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师范院校教授教学法伊始,就已经和小学语文结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她在天津主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历时十多年。之后,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她和语文教学亲密接触,同语文教师广交朋友,是为数不多的接“地气”、懂教学的大学教授之一。她不走“学院派”从理论到理论的路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发展理论,既继承优良传统,又改革创新,对我国语文教学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说:“我的一生,是和小学语文老师们共同走过的。我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研究他们的教学成果,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

田本娜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是全方位的。她居高临下,纵横捭阖,既研究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又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在识字教学领域中,始终引领全国改革的方向。她曾获得过中央教科所授予的“从事小学语文(集中识字)教学改革有重大贡献者”的称号,2010年,《小学语文》连载过她的《汉字教学》系列文章。

说到识字教学,田本娜的主要贡献是:

(1)将“识字教学”改为“汉字教学”。

为什么要把“识字教学”改为“汉字教学”?她说:“因为我们要儿童学习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有自己的特点;汉字教学不仅教会学生认识汉字,要学会用字,还要学习汉字文化。而‘识字教学’教什么文字界定不明确,而且容易将识字教学仅限于认识生字,对于如何用字以及从汉字中如何感悟汉字文化,往往被忽略,所以改为汉字教学更为明确。”

(2)始终坚持低年级语文要以汉字教学为重点。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否要以汉字教学为重点?这个问题从新中国建立后,就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中间有个识字量的问题,如果总识字量定的不足3000个常用字,尤其是低年级识字量过少,就不能过早地进行阅读。至今学生语文水平不高是和低年级识字量过少、识字方法不当分不开的。她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要以汉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学习总识字量一半以上的字才适合。田本娜的这一观点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3)字量、字种、字序、字用研究成果显著。

汉字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儿童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那么小学阶段究竟应该使学生认识多少汉字?一、二年级又该认识多少字呢?

汉字数量繁多,但最常用的也就是3000字左右,小学阶段掌握3000左右常用字,是儿童基本用字的需要量,如何选择这3000字种呢?

哪些字要先学?哪些字可后学?当然要先学高频字,再学次高频字,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高频字和次高频字中,又先学哪些字,后学哪些字呢?

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书面语言中运用,能阅读,能作文,能书写,解决字用问题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问题,怎样在规定字量内的汉字通过何种形式科学合理地在教材中出现与运用呢?

田本娜在长期的教育探索中,对以上的四个问题??字量、字种、字序、字用的研究均有建树,并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杨再隋与语文课程研究

杨再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主要著作:《语文教学探新》《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求索集》《语文课程的新视野》《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导读》。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语卷),该书作为丛书之一获国家图书奖。

杨再隋曾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召集人等职。长期从事“教育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学科心理学”、“教育美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数百次,参加过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学者参加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研讨会”等多个学术会议。主持过“运用‘发现法'改革语文教学”的实验研究,参与过“希望教育”等教改实验。发表论文多篇,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有的被收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辑《二十世纪后期中小学语文教育论集》等大型书卷中。

语文课程是什么?怎样看语文课程?

杨再隋认为,第一,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大高低,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认识也就越精准、越深刻。第二,语文课程是生活。语文课程不仅要容纳儿童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要把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经验改造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以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当然也要容纳教师的经验,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靠近。第三,语文课程是师生的生命和灵魂的一面镜子,师生都可以在“课程”这面镜子里“影镜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还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的地位和权利是本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不是教师的施舍和恩赐。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教师的话不是“金科玉律”,应允许学生怀疑、质疑,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进行补充和纠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也一起兴奋,一起激动。是平等的对话,是民主的交流,是自由的讨论。

那么,语文课又是什么呢?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杨再隋认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杨再隋指出,走进新课改,语文教学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的虚、闹、杂、碎、偏。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缺失自我,缺失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杂??吹拉弹唱,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在课堂上尽显其能,占据了课堂,有的只是教师才艺的展现。碎??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课本被闲置一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脱离了课文整体。偏??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出格”的言行也不敢批评,廉价表扬,普遍肯定。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历和现时成果的认同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以致缺乏厚实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依托和生动的教育实践的支撑。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杨再隋呼吁,我们要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

3.吴立岗与习作教学研究

吴立岗,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主要著作:《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小学作文素描教学》《小学作文教学论》《吴立岗作文教学研究文集》《现代教学论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

吴立岗曾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副理事长。主要研究语文学科教学论,多年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活动心理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方法构建语文学科教学论框架。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创的“小学作文素描训练”已被公认为是国内最具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之一。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获上海市第一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屈指可数,一头扎进“小儿科”乐此不疲的更是凤毛麟角,吴立岗便是其中的一个,他是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领跑者,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开展作文教学基础理论研究。

吴立岗研究小学作文教学,始于“文化大革命”之后。他一方面认真学习国外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着手总结我国作文教学的新鲜经验,还在上海的几所小学开展作文教学的实验研究。

研究之初,他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撰文评价“文革”后我国作文教学的几大流派。如“作文分步训练”、“作文素描训练”、“作文分格教学”、“放胆文教学”、“读写结合训练”等。上述流派,代表了当时我国作文教学的研究水平。做这样的梳理,使吴立岗找到了作文研究的起点。

另一件是学习、引进外国,主要是前苏联作文教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研读赞科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列昂节夫、拉德任斯卡雅、达维多夫、玛尔柯娃、斯卡特金、聂恰耶娃等人的著作,与大师进行对话。在自己受用的同时,还译著了《苏联的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研究》。

(2)主持多项小学作文教学实验。

如在上海市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的童话体作文教学实验。该实验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动机,孩子们在尽情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理解和向往的同时,促进了创造性想象能力和重现表象技能的发展。

如在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等学校进行的“素描教学”实验。该实验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年段特点,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培养了精细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又提高了“把描摹的事物写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进行了“言之有序”的初步训练,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如在上海市宝山区江湾中心小学等学校进行的作文合作教学实验。该实验探索了合作教学的方法、策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互相启发、激励,又相互竞争,改变了只是个人埋头作文的封闭局面,取得了大面积提高作文质量的效果。

(3)建构小学作文训练体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吴立岗在研究作文能力各个组成部分??学生智力活动、作文内容层次、语言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论“组合质变”的原理,对上述三个方面作了纵向与横向的研究,再把三条线综合成一条线,形成以素描教学为主要特点的中高年级作文训练序列。

九十年代,吴立岗从研究小学生不同年龄段思维发展的特点入手,构建作文训练体系。低年级侧重编童话、写童话,培养初步的产生作文内容和表达作文内容的能力,同时,通过激活创造性想象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中年级侧重进行素描训练,辅以写其他形式的观察作文;高年级侧重写各种实用性作文,如,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以培养日常学习、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的作文能力。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吴立岗面对新形势,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对作文教学序列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一年级至二年级,训练写话,写童话体作文;三年级至四年级上,侧重练习片段素描;四年级下至五年级上,侧重写叙事素描作文;五年级下至六年级,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用的应用文。该序列突出作文方法、习惯和创造思维的培养,体现吴立岗与时俱进、不断求索的精神。

4.吴忠豪与语文名师研究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作:《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概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探索》《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

吴忠豪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长三角小学语文教育论坛发起人,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执着的追求,始终坚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

吴忠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语文教育研究,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语文教研员。近半个世纪的工作生涯,他有大量机缘直接与各地小学语文名师零距离接触,现场观摩名师的精彩示范课,并且经常有机会与名师就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研究讨论。因研究工作需要,他不断收集和研读名师撰写的论文及经典课例,深入研究各位名师的教学风格,学习名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主张。

2000年,吴忠豪调到上海师范大学工作,从一名教研员转变为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专业理论研究者。从那时起,他内心深处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搜集整理上个世纪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坛的一批最有影响的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经验,编写一套“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丛书。几代名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张,最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况,代表了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达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不可多得,而且难以复制。学习并总结名师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对深化当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极具借鉴作用。

2004年以后,随着斯霞、霍懋征这两位语文教育成就卓著的名师相继离世,吴忠豪的这种愿望变得越来越迫切。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代名师均已年至耄耋,并且已经陆续离开了语文讲坛,如果不能在他们有生之年抓紧研究梳理,那么这些弥足珍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这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事业无疑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就是抱着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吴忠豪牵头组织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一批从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研究者,协力同心编写了一套“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遴选了各年代最杰出的九位名师,他们中有斯霞、霍懋征、袁?,这三位成名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誉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三面旗帜”;还有被广大教师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坛最有影响的李吉林、丁有宽、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支玉恒六位名师。这批名师成名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是世纪之交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高成就。

以专集的形式,一师一集,全面总结名师生平和成长过程,以及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经典课例,以访谈的形式,展现名师对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这套丛书的最大亮点。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