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语言研究 > 正文

《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分类问题

时间:语言研究 高考查询网

摘 要:本文对《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收录的7000个单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会意兼形声字进行严格、认真地收集归类,具体地把象形字根据它的本来特征划分类属,把指事字分为纯符号指事字和加体指事字,把会意字分为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三类。这样的分类便于人们掌握汉字的起源,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 分类

本文在《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收录的7000个单字中,查找到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共1158个。其中象形字共338个,指事字共25个,会意字共805个,形声兼会意字共11个。在查找收录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达到方便人们学习和记忆的目的。

一、象形字的分类问题

(一)象形的分类概说

“象形”作为汉字中最基础的构形方式,在汉字符号系统的组成因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直认为,象形作为一种造字构形方式,来源于原始绘画和图画记事。

象形构形方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原始图画记事和原始绘画的图形中不自觉继承的象形字;二是从通过描摹词语概括的对象的轮廓构成象形字,如古文字“象”字,它的构形源自胖墩墩的身子和四肢,长鼻弯牙的南方动物大象,一副逼真可爱的样子。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说的是庖牺氏观物取象创制八卦时的情形。先民制字时也如创制八卦:人为万物之灵,在人类的周围,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人类要吃、穿、住、行,就要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认知之物千姿百态,所以记录之字丰富多样。这样,我们可以根据物象种类,将象形字大体分为六类,下面逐一说明。

(二)取象分类

经过查阅《字典》,共发现象形字338个。这些象形字可根据不同属性进行以下归类:自然类、人体类、器具类、动物类、植物类、生活类等。其中,人体类24个,器物类20个,动物类20个。

1.自然类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认识自然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了天文地理,象形字中有很多关于日月星辰和山川地貌的描摹。如:川、电、阜、火等。

2.人体类

在象形造字的过程中,先民首先是对人自身的形体和各个器官的详尽描摹。象形构字体现了先民们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这种思想控制着先民造字的全过程。在象形造字之初,人体类象形字应该是很多的。如古汉字:齿、大、而、口等。

3.器物类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会制造并且使用工具,这也是人类开展更多创造性活动的关键。从古老的文字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表示器物的象形字。这些生动具象的符号记录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包括交通、武器、渔猎、器皿等方面。具体汉字如:匕、车、刀、斗等。

4.动物类

从古老的象形符号中可以发现,人类很关注动物世界,人们对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精心的刻画。相关汉字如:鸡、马、象等。

5.植物类

植物对人类的生长和繁殖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人类离不开动物世界一样,人类的生活同样与植物世界息息相关。从古老的文字中可以发现,象形字中包含着很多对花草树木等植物的细致描摹。汉字如:木、禾、豆、瓜等。

6.生活类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必不可少的。?代和古代只是生活方式和所用工具不一样,但构成四者的元素是一样的。古人很早就有对生活各方面的描摹。汉字如:弟、方、宫、行、等。

二、指事字的分类问题

(一)指事字的分类概说

在象形字出现以后,为了满足新的语言意义表达需要,逐渐产生了意义相同而形式多样的指事构形法。《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中记录的指事字数量不多,根据指事字的构形特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纯粹的指示符号构成的指事字,这种指事字的数量非常有限,一般是在原始的结绳记事及使用一些简单记号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汉字“上、下”及“一、二、三、四(?)、方(□)、圆(○)”[5]等都属这一类。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注指点符号或者减去某些构字部件构成又或者改变方向位置的指事字。如:本、末、孓、片等。

(二)指事字的分类

指事作为六书的造字方法之一,在《字典》中所占比例最少,仅占7000个单字中的0.3%。经过穷尽式查找,共发现指事字25个。根据指事字的构形原则和特点,指事字应分成两类,分别是纯符号指事和加体指事。

1.纯符号指事

纯符号的指事字源于图画,由简单的线条构成,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例如:“上、下”,用来表示方位概念。又如:“一、二、三、?”[7],用线条数量表示数字概念。“七”,用一曲一直两条线表示数字“七”的概念;“八”,用两条相反的线条表示数字“八”的概念;“十”,用横、竖相交的两条线表示数字“十”的概念。《字典》中记载的纯符号指事字有:八、二、三、一、上、下等。

2.加体指事

加体指事字是在已有的象形字基础上,增加相应指事符号,或表示所指事物,或用所指事物所在的位置来表示抽象事物或无形可象的具体事物。如:刃,从刀,“刀”刃部加“丶”指示刀刃的位置,表“刀刃”之义。根据《字典》所收录到的汉字分别为血、寸、亦、甘、曰、本、末、朱、孔、囟、门、?,这组指事字结构简单、精巧,将一个符号置于象形字的一定位置上,以显示相应的意义。

三、会意字的分类问题

(一)会意字分类概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会意成为了后续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从许慎对会意字的定义来看,会意字可从中看出它所指的对象概念。根据会意造字的基本规律,我们能够得出:首先,会意字必须至少由两部分组成,换句话说,会意字是“字”而不是“文”;其次,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有实在的含义;最后,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彼此有密切的联系并相互配合,以达到造出新字的目的。[9]

(二)会意字的分类

经过查找《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我们共发现会意字1158个。按许慎的定义,会意字分为以下三类比较合理: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

1.同文会意

同文会意又叫叠字会意,就是并列或者重叠某一独体字而形成的堆积式的会意字。如“从”,《说文》:“相听也,从二人”,此字义即随行,“从”即表二人相随。同文会意字都是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独体文组合构成,这样构成的新字同原来的独体字的读音和意义都不一样。这些同文会意字,其构字部件从形体来看都是对客观物象的直接描摹,他们的形体组合在一起产生新字,通过部件自身的形体和部件之间的平面结构关系,可以直观地得出新字的意义。

还有一类例子,构字部件重叠之后,部件的形体与形体之间的结构关系不能直观地表达意义,必须参照部件形体背后的意义,并将这些意义加以组合、引申,才能得出新字的意义。如:“?”,《说文》:“不滑也,从四止”,用双方两只脚相顶,表示不滑;“?”,意为附耳小声说话;“矗”,表示高直、耸立的样子。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组合后新字的意义不能通过重叠后的形体直观表达出来,只有以构字部件的意义为参考,通过其意义的组合、引申才能产生新字的意义。此类字还有炎、焱、众、?、淼等。《字典》所收录的同文会意字如下:步、此、?(竞)等。

2.异文会意

“异文会意”是相对于“同文会意”而言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独体字组合构成的合体文字。异文会意与同文会意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以下两点: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的成字部件构成。例如:“休”,从人从木,象人靠在树上之形,表示休息的意思:“沈”,从水从牛,象将牛沉入水中之形,表示沉没的意思。二是在造意表达上各构件并不平列,各构件所表意义在新意义中的比重并不相同。如:“?”,表示一个人低头对着盛水的器皿在照脸,最早的时候,人们是用水照脸的。“?”,象一手拿扫帚,一手拿箕在扫除脏土。本义是?除。

3.对文会意

除以上的分类外,会意字中还有一小部分对文会意。吴会灵认为,对文会意是把汉字反写或者倒写合起来拼成一个字。如:“北”,《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小篆作二人相背之形,实即古之背字。《汉书高帝纪上》:“沛公项羽追北”颜注引韦昭曰:“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中记录的对文会意的汉字如:北、比等。

四、结语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仅用浅陋的文字表达对汉字的现有看法和观点。对于象形字的具体字例的分类,应建立在象形字具体的归属上,由字的本来特征划分字体类属;对指事字可以这样分类:一类是纯粹符号的指事字,一类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指示性符号的指事字。至于会意字,可分为同文会意、异文会意、对文会意三类,总之,象形、指事、会意的分类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复杂才有众说纷纭的看法,也才会直到今天仍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1.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张泽渡.汉字六书指事构形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8,107-110.

[6]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3-55.

[7]梁束漠.漠字的结横及其流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99.

[8]王立芝.?谈指事字[J].青年文学家,2010,(12).

[9]吴会灵.会意字及会意结构管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李韵琪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