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读书评论 > 正文

基于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读书评论 高考查询网

摘 要:基于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主要是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儒家经典导读”课程而言,主要采用故事教学模式、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和文化实践模式等几种教学模式进行递进式教学实践。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坚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开放包容和交流互鉴的文化学习态度等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和文化实践活动来看,这是行之有效、可以推而广之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教学模式案例。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 故事教学模式 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 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 文化实践模式

高校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是中小学师资的主要来源,是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中坚力量。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中小学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高校教学依托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既能促进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人格培养,又能增强传统文化教学技能,为今后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实际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儒家经典导读”是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以本课程为例,探讨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当下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深层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加强全民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来源的师范院校,依据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教学思路应该贯彻到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中。

从国家和民族发展角度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是促进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2013年11月,*到孔子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话为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高校教学增添了新的时代意义。

从中小学教育教学角度而言,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迫在眉睫。近期,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发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内容就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此科目针对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学生)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内容等。专业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成为中小学教育重要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语文学科,所以,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势在必行。虽然我们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不是所有的学科的老师都精通传统文化。即使是出身人文社科的老师,也有美国史、欧洲史、希腊史、外国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等很多专业分支。所以,从高校教学过程中就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来看,传统文化专业师资严重缺乏。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但是多数没有配备传统文化专职教师,传统文化课主要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老师代课。为了不影响这些学科的正常教学,导致传统文化课在课程规划、教学内容、考核标准、课程安排等方面比较随意。所以,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既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学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的实际问题,也能实现从知识到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

总之,从文化传承角度和社会现实需求角度来看,结合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进行的师范院校教学创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亟需加强的教学革新。并且,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师范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将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二、递进式“儒家经典导读”教学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在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既要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又要注重师范生培养的关键性办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师资需求,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基于传统文化专职教师短缺这一客观事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儒家经典导读”课程利用曲阜、邹城、嘉祥等儒学经典发祥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对“儒家经典导读”教学作出深入探讨,主要是从故事教学模式、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和文化实践模式等角度进行探究,深化“儒家经典导读”教学研究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意义。

(一)故事教学模式

儒家经典的故事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先秦典籍,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文本为中心,借助相关历史故事和孔孟颜曾及其弟子的传说故事等解读文本,还原文本内容和人物活动场景,增强学生代入感,深入解读文本和体会文本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化影响力,从民族文化传承意义上研读文本的思想价值等。

儒家经典的故事化教学模式秉承“故事解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教学目标。经过自主参与课程学习的训练,增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学习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从而改善课堂教学关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布置学生搜集历史故事和儒家先贤人物生平故事等,结合儒家经典作品,分别从故事与哲理分析相结合、故事与文学鉴赏能力相结合和故事与人格培养相结合等方面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以故事为载体,针对文本解析的具体需要,教师围绕一个主题精心挑选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安排学生自主参与,将文本内容解读、文本思想分析等贯穿其中,采取师生讨论、小组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故事化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文本解读和思想分析的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儒家经典文本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自我修养等。

故事教学模式是要以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知识学习为主,通过故事化的文本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建构扎实、全面的儒家经典知识体系。

故事教学模式是基于故事对不同学习品格的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故事能使抽像的哲学思想变得相对具体形象、故事表达能够突出思想主题,使抽象的哲学思想更加明晰等特点而提出来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的学习圈理论(Learning Cycle)提出来的。库伯提出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一定的“学习圈”,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experience),这种经验可以是人们通过做某事获得某种感知的直接经验方式。有了初步的“经验”和感知,第二步就是学习者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reflection),即人们对“经验”和感知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然后进入了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theorization),对反思的结果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总结。最后是学习圈的“行动”阶段(action),对已获知识加以应用,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学以致用”。如果从行动中发现新问题,则学习循环又有了新的起点,新一轮的学习圈又开始运行。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和发展。

以下要探讨的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和文化实践模式等三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来自于大卫?库伯的学习圈理论。

(二)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

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指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到孔府、孔庙、孔林、少昊陵、尼山、沂河、孟府、孟庙、孟林、曾子故里等儒家文化古迹体验访学,将课堂讲授的内容拓展到课堂以外。结合《儒家经典导读》文本内容,尽量落实到实物、实地的环境里,展开场景式教学模式,进行文化寻根实践,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体验”二字。这一教学模式是基于大卫?库伯的学习圈理论(Learning Cycle)初步的“经验”和感知特点提出来的。比如,有学生曾经提出:《论语》中有的语句看着没有什么含义,语句也简单,或是在讲述某个问题,或是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或是记录日常行为等。这反映出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对文本的解读容易简单化。所以,教师可以在春日带学生登上曲阜沂河河畔的舞雩坛,看河边儿童嬉戏、老者对弈,享受安详的气氛和美好的春光。大家互相分享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第十一》)的经典语句的理解,体会儒家知时处世,逍遥游乐的情怀。经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后,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领悟儒家温柔敦厚的思想风范。然后回来反观文本,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从千万句孔子的语录中,《论语》会选择这些对话,或是语录等,并能大致体会到儒家的精神价值。

故事教学模式和场景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文本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采用师生对话、学生对话和学生和专家对话等方式研讨文本,深化对典籍的解读和儒家思想的认识。

(三)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

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利用曲阜孔庙杏坛、曲阜论语碑院、曲阜六艺城、和邹城孟子书院等设施,根据《礼记》《论语》《孟子》等典籍的文本特点,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外授课,或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对话、学生对话和学生和专家对话等方式进行对话辩论。

研究性对话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采用专题教学形式,探究儒学思想理念的渊源。以“仁”的原始儒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在儒家经典中都可以找到其渊源所在。从解读“仁”“礼”“孝”“义”“勇”“君子”“小人”“圣贤”等专题入手,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专题单元,加强学生对儒学理念的系统化认识;二是从人格魅力角度探讨先贤人物对后世的士人的影响力和中华民族民族性的影响等,深刻体会圣贤的德行和情操,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的自我修为意识,加强学生人格修养。通过辩论对话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孔子“教”之道和学生“学”之道,增强师范类学生的从业技能,加深学生尊师重教理念。

研究性对话教学模式除了遵循学习圈理论的反思和理论化原则外,还坚持了集体学习的教学原则。借鉴这个理论是因为从某种角度看,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集?学习崇尚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反对把学习看作孤立和封闭的行为,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启发和知识经验分享等。集体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风格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观点。学习者彼此通过对话辩论方式,在思想碰撞中,问题越辩越明,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和启迪使得每个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思想。所以,通过这种集体学习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尤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四)文化实践模式

文化实践模式指充分利用曲阜每年举行的以祭孔活动为中心的孔子文化节、孟子故里邹城不定期举行的以中华母亲节为中心的文化节、嘉祥县不定期举行的曾子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组织研究生作为学生志愿者,参与到这几个文化节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每次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研讨,结合经典典籍的文本知识,分析收获和问题,探索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的方式和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实战经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文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大卫?库伯学习圈理论的“行动”阶段(action)学说提出的,也就是对已获知识加以应用,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学以致用”的原则。就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来说,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实践实训活动,除了可以检验学习效果之外,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进实践能力,这也是一个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师范院校以培养有知识、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办学目标,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教师,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大学生的文化实践实训活动是帮助其化知识为能力的有效渠道之一,结合场景式和专题式课堂教学等,加强文化实践能力,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创新型高校教育要以培养创新型、务实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儒家经典导读》课程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课程之一,更要坚持在学习经典典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扎实有效的学识和实践能力。本课程采用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利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训练学生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采取多文本细读、现场观摩、专题研讨、个案教学、社会实践等实践实训方式,培养研究生学习、观察、思考、分析社会现象的主动性,切实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高层次教学人才。

三、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可以为之,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进一步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师范院校学生作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任何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都应该与时代相接轨,为当下社会和民族的实际需要服务。“儒家经典导读”是属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内容之一,对这门课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还应坚持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原则。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和温柔敦厚的风范,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脉的根基之一。“儒家经典导读”课程要继续弘扬这样的民族精神,培育有仁德、讲诚信、有智慧的人才。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知识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要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以传播积极阳光,昂扬向上的传统文化理念为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健康的、充满朝气的文化相适应,与努力创新、自信坚强的现代社会需求相协调。“儒家经典导读”课程要充分利用文化实践活动,发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实现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

3.坚持放眼世界、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文化学习原则。

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又要坚持择善而从的精神,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是受到世界各民族尊重的为数不多的先贤之一,“儒家经典导读”?程就是让学生了解圣贤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以榜样人物带动文化互动,加强与其他民族优秀人物和思想的交流和学习。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就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而言,还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每次课给学生布置的课下资料搜集和准备任务要有针对性和明确性。比如,使用典籍的版本问题、每部典籍的重点章节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典籍版本鉴别能力和知识提炼能力;二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监督和验收。比如,要抽检学生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和评鉴文献资料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搜集能力;三是要拓展思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借鉴优质精品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专家精讲典籍的视频资料等,开拓不同的学习门径,增强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培养师范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关乎国民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探索“儒家经典导读”课程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炼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而广之,为高校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供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