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手抄报资料:上古九月习俗】
对于农耕社会来讲,农历九月农事基本完毕,因此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往往将丰年庆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动安排在九月。
《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并且说“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马。”可见在季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先民普遍存在着飨天帝、祭恩祖等岁时活动,而且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还被统治者加以条令化和典章化。
由于这是一种丰年庆活动,所以九月庆典习俗明显带有酒神狂欢的色彩和特点,有着大量娱乐内容(“祭神”、“飨帝”、“田猎”、“野宴”等)。后人普遍认为汉代以后九九重阳节的野宴、饮酒、歌舞等习俗即源于先秦的九月庆典。所以有人把先秦的九月庆典看作是中国的酒神节。除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外,古匈奴族、高山族和壮族都有着多样的九月庆典活动,其中高山族阿美人和壮族的九月节庆活动还一直延续至今。
【重阳节手抄报资料:先秦的火神死亡崇拜】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非常崇拜火和火神。先民把一颗亮度很强的恒星??心宿二星看作是火神的化身,称其“大火”或“大辰”、“心”,并把它当作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通过观察“大火”出没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由于其具有划分季节的作用,传说在四千多年前的颛顼时代,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恒星。
由于“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为“九月内火”,“内”是隐入的意思,“内火”指“大火”星隐入,意味着肃杀冬季的来临。由于先民御寒能力有限,加上冬季食物不足,许多人会在严寒中死去。火神的暂时“死亡”意味着妖恶横行、意味着许多人即将死亡,所以古人称之为“阳九之厄”。因此人们在九月举办各种仪式来祭奠火神祈求保佑。
我们今天无从知道当时祭奠仪式的具体情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仪式在先秦时期应该会很普遍。如今江南部分地区还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这应该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习俗的流传。先秦的这种火神死亡崇拜成为后来重阳节求“长生”、“消灾避邪”等习俗的主要来源,因此有人把重阳节也称作死亡节,把它和三月三(复活节)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构成了一组特定的节日系统。所以东晋《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而在巫术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创造一些带有象征性的习俗来达到避邪消厄的目的,其中最便于流传的是佩俗和食俗。而这正是后世重阳节诸多食俗和佩俗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