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能否解决高校青年教师收入低的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现状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前不久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7月10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青年教师收入低的问题由来已久。年薪10万元、15万元是相对一般白领的行情而言,事实上,相当部分的青年教师的年薪不过6万元左右。网上流传甚广的南京某高校青年教师写给大学校长的辞职信中说:“学校周围的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八九千元了,远在江宁的房价也到了四五千元;菜场的肉价已到了十几元每斤。可我的工资是区区2500块大洋!”物价飞涨,各行各业工资收入也随之而涨,更是使高校青年教师收入低的问题凸显了出来。该调查显示,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月光族,每月能有结余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由于生活压力超大,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贴补家用,甚至有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攻完硕士攻博士且进入堂堂高等学府高就,收入不过尔尔,难免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从这类教师的生存状况来说,已经不只是收入不够体面,而且早已有明确的民工化趋势。这种状况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社会是南辕北辙的,甚至于不免显露出了斯文扫地的新风险。
高校青年教师收入低,又正好折射出了高校收入分配领域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与工作绩效分离的大锅饭制度之弊。而这个问题其实也早已引起了方方面面的注意,比如曾经启动的绩效工资的改革,本意就是为了激励创造,鼓励多劳多得。令人惋惜的是,此前这类改革步伐较小,实施起来换汤不换药,未能实现改革初衷,始终未脱平均主义之窠臼罢了。
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启动,论者的兴趣常常喜欢将改革的目标指向事业单位正式进入社保、中国养老制度“并轨”,这实在是有失偏颇。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改革内容应该是实现工资收入与劳动创造的绩效相匹配。也说是说,在彻底打破身份区隔,实现同工同酬的基础上,使工资收入体现劳动创造的价值。
事实上,相当部分的青年教师收入低,恰恰是低在僵化体制下的僵化身份认同方面。多年来,许多高校正是通过所谓聘用制甚至于临时工制度来纳新教师,一开始就给青年教师一个不明不白的身份,因而也很难给予他们确定的收入预期。在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我们的高校以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以培养一批高素质青年教师为目标,以激励创新和勤奋工作为指向,着手研究高校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庶几可让青年教师摆脱民工化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