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鸡西过年的风俗有哪些,鸡西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时间:节日习俗 高考查询网

东北的春节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通常必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以前,在农村几乎是家家都要养猪,所以一进九,户户杀猪便竞赛一般在乡村闪亮登场了。

当然,赶年集必不可少,每个人都一样,越近年关越心慌,不去办点年货就感觉不踏实,生怕被“年”丢在腊月里一般。

腊月二十七八前后,理发店的生意那是相当的红火!上年龄的不刮个明光锃亮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之后,家家铆着劲煮肉、蒸馍,炸丸子,好像一年就吃这三天一样,心思全放舌尖上了。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大年除夕夜续香守岁是必须的。守岁主要吃年夜饭,多为饺子或扁食,父辈给先人磕头,子孙给上辈磕头,父母给孩子们给压岁钱。

现在过年讲究少了,除夕一过,人们逛街游世,尽享自在。

有一点,初三送先人不能马虎,上山烧纸千万小心,天干物燥,点着山火真不好耍!

过年几天,处处张灯结彩,一派盛世景象。呵呵。

娃娃们的一部分压岁钱也跟上泡泡飘走了。

人们花钱也豪爽了许多,一年苦到头,就图个高兴!

自乐班也是过瘾一样,一场一场,痛痛快快的唱个热火朝天!

不分城乡,到处欢火!

社火、秧歌、高台……走村串庄,不亦乐乎!

打工回家,乡村春晚不是在你家就是在我家,热闹!

敬神、朝观,必不错过。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