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让黄菊荣头痛的另一点??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校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干预。
她记得,班上有一位孩子很特殊,只要有人不小心碰到他一点儿,他就立刻暴跳如雷,甚至打骂对方。她跟孩子的父亲沟通了好几次,但收效甚微,最后一次,这位父亲把手一摊:“老师啊,没办法,打也打了,讲也讲了,他还是这样。等这两个学期上完,我就送他回老家读中学。”
后来,黄菊荣上了一次阅读写作课,让学生读了几篇关于与父母交流心里话的文章,再把自己想跟父母说的话写下来。之后,又召集部分家长开了一次小型的阅读分享会。家长们看了孩子的信后,有十多秒的时间都默不作声。
黄菊荣给家长们提了一两条处理亲子矛盾的建议,又推荐了一本名为《我陪孩子共同成长》的书。没过多久,那位父亲给儿子回了一封信,信中真诚地道歉,并表示要好好学习如何相处。孩子后来告诉黄菊荣,他们父子之间已3个月没说话了,可接到信后他又开始叫爸爸了。而黄菊荣则惊喜地发现,这孩子后来不再打骂同学了。
生计都没解决的家长顾不上教育
文惠小学“家长义工俱乐部”活动的成效,让革新二小副校长张同刚感到羡慕。革新二小也开展了类似的家校共建活动,但时常出现家长到不齐,以及教育成效难持久的情况,离预期效果仍有一定距离。
“没办法,情况不一样。文惠小学家长还是素质相对高些,思想观念更容易改变。”张同刚仔细分析后发现,虽然都是进城务工人员,但文惠小学地处城中区,家长多从事卖菜之类的生计,也算是工作收入稳定,经济有保障了才有心思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而革新二小的家长更多是打零工的,有的父母到外地打工,因别的城市公办学校难进,就把孩子留在本地就读让亲戚看管,这些孩子既是外来儿童又是留守儿童。
学生小王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他有个弟弟跟爷爷奶奶住在老家,他与外公外婆住在柳州。中国青年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他的父亲,提起孩子的教育,父亲淡然说:“娃不聪明,怎么关心?”当问到孩子的成绩时,他支支吾吾地表示不是很了解。
小月的父母倒都在柳州,但父亲因患病只能打点零工,母亲做清洁工,每月固定收入1000元。记者去小月家探访时,正值她母亲上连班,早上6时40分就出了门,要工作到晚上12时才结束。小月说,平时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