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经理的陆建新,去年9月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国企敬业好员工”荣誉称号。以下是高考查询网小编搜集的钢铁巨人陆建新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钢铁巨人陆建新事迹材料一
他的人生是如此的单调,33年来,他始终行走在工地上。
他的人生又是如此的丰满,国内7幢百层高楼,他主持承建了4幢的主体结构。
因为单调,所以丰满;因为坚守,所以拔节。
33年来,他带领团队破解了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技术成果,有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8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4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他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他叫陆建新,中建钢构金牌项目经理、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建筑劳动模范,中宣部、国资委授予的10名国企敬业好员工之一,他是中建24万员工的杰出代表。
一、长期坚守,书写事业高度
陆建新1964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麒麟乡长南村普通农民家庭。1979年进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测量专业学习,中专学历。1982年入职于中建三局一公司(后随一公司钢结构队伍进入三局钢构、中建钢构)。
参加工作以来,陆建新始终扎根在施工一线,先后参与37项工程建设,从一名普通测量员,成长为项目总工、项目经理,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参建大楼总高度达到3500余米,举世无人能及。
让我们看看他经历的项目以及他成长的轨迹: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测量员)、深圳发展中心(测量负责人,下同)、上海太平洋大饭店、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上海新金桥大厦、深圳地王商业大厦、深圳机场二期航站楼、深圳商龙大厦(钢结构项目总工,下同)、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厦门会展中心、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深圳会展中心、北京银泰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执行经理)、深圳京基100(钢结构项目经理,下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广西南宁华润东楼。
这些彪炳中国建筑史、扮靓中国城市的摩天大楼,不仅刷新着“中国高度”,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工程质量、施工速度、建造成本和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按陆建新的能力和资历,他早就有机会到公司总部从事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公司不断接到大项目,不断需要他在项目担纲,他也就服从组织安排,一直坚守在工地上,他本人也习惯了在施工现场与技术打交道,与工人打交道,通过解决具体问题,通过亲手开展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恰恰因为这份坚守,才成就了今天的陆建新。
二、勤钻苦学,铸造技术高度
陆建新的坚守是对岗位、对事业的坚守,是对创新超越这一信念的坚守。30多年来,他破解过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参建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作为测量员,他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此后的十余年,他都是干测量工作。岗位虽然平凡,陆建新却十分用心。他的老同事回忆道:“干国贸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有个搞测量的“小陆子”特别爱钻研。”
钻研问题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除了测量,陆建新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陆建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每一个岗位都是他奉献企业、提升自我的平台。陆建新自信地说,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种设备,他都弄得比较清楚。
时代在进步,建筑施工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陆建新勤于学习,当年很快掌握计算机、CAD软件等新技术,甚至比年轻人学得还快。在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项目中,他就曾巧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核对手工计算数据。
2004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担任钢结构项目总工程师期间,面对这座建造难度极大的世界级摩天大楼,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业主方项目经理青柳佑二称赞钢结构项目部“是所有施工队伍的楷模”,他说,“你们的作为,证明中建钢构并非浪得虚名……证明我们选择中国建筑作为总承包联合体的牵头单位是正确的选择。”2007年,在广州西塔任项目执行经理时,面对巨型斜交网格结构,他发明了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和伙伴们创造了“两天一层”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最快纪录。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难处。陆建新的徒弟、现任华润总部大厦项目执行经理的唐齐超回忆,为了搞清如何同时使用好四个塔吊,陆建新那几个月寝食难安。
原来,平安项目使用了四台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四台塔吊分别附着于建筑核心筒外墙的四面,需要安装支承系统承担荷载以及维持稳定,这在国内工程应用中极其少见且难度极大。陆建新带领整个团队模拟安装工况,利用模型仿真计算方法,历时两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一套自主研发设计的优良支承系统终于成功了。可是,模型归模型,支承架在实际安装时又发现部分节点处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原因是,销轴直径偏小导致间隙较大。当时,距塔吊首次爬升时间已经不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安装,将严重影响整个施工进度,造成1000多人窝工。陆建新整整一个月没有一天能睡好觉,时常半夜都会突然惊醒,随时打电话给项目总工程师讨论销轴的设计与制造。
支承架的安装解决了,拆卸也是难题,必须在安装前就制定拆卸方案。陆建新凭借几十年的经验,带领团队想出了一个即可以完成拆卸,又能够节省人力物力的办法:不把支承架卸到地面,而是用钢丝绳把支承架悬挂在上一道支承架上再进行拆除。起初很多人怀疑这样做的可行性,陆建新谨慎求证,坚持大胆尝试,最终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实践证明,每次支承架的周转拆卸都节省3至4天时间,整个工程下来能累计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这一个技术革新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获得成功后,他及时整理技术资料,提供给其他超高层项目推广。在建的高达597米的中国结构第一高楼---天津117大厦,就采用了此方法,收效甚好。1月,该技术经业内7位知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深圳平安项目,他还带领团队创造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的施工技术新纪录。
三、严谨精细,彰显职业高度
“我是一名工程师。”这是陆建新给自己的定位。
熟悉陆建新的人都知道,他看图纸比谁都认真。项目图纸再厚,他也会在第一时间看完,并仔细研究,确保项目不因错看、漏看图纸而打糊涂账,不因没有发现设计不合理而打窝囊仗。由于他三十多年严谨细致工作,历练出的扎实专业功底、丰富的施工经验,一些设计院也渐渐形成了对陆建新的依赖,每每陆建新审过图纸,心里才感觉踏实。
作为项目负责人,陆建新每天早上6点半就来到工地,到现场后把整个工地巡查一遍,将当天要解决的问题梳理一遍。他有个特点,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工程上的每件事、每笔费用他都会记下来。
精湛的专业能力,赢得了一个个业主的尊重。
有一年,临近春节,某大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主辅楼之间的七层高的连廊楼板因平面滑动支座没有及时约束固定而出现偏移扭转,600吨重、1000余平方米的楼板东侧向南自由滑移了400毫米。这本不属于钢结构施工的职责范围,正当业主和总包为此难题发愁的时候,陆建新主动走到业主办公室,提出解决方案:采用液压千斤顶同步“顶升、滑移、扭转”的方式将楼板顶推回原位。
业主见陆建新胸有成竹,便委托钢结构项目部完成。陆建新亲自站在楼板中间吹哨指挥。每顶升一次,他都要对实时数据进行一次分析,确保顶升过程不出纰漏。经过7个小时30余次顶升,纠偏工作顺利完成。
2010年12月,平安项目地下室钢结构制作工程正式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业主拟设置4台M1280D塔吊。陆建新通过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仔细分析核对,并结合自身经验,在投标文件中向业主建议“利用环撑中部空地作为中转场地,只安装南北两侧的两台塔吊,能节约一大笔塔吊租赁费用。”并手写了整整两页纸的合理化建议方案。据统计,地下室施工实际工期达6个月,按照塔吊租赁合同84万元/月的价格,这一无偿的建议为业主直接节约费用超过1000万元。
陆建新的严谨体现在方方面面。他像看图纸一样认真研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要求,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并严格要求项目全体成员。至今,项目上的每一封往来函件,他都逐字审阅定稿。他负责的项目风清气正、勇于担当、做事严谨精细。
四、诚信友善,诠释品格高度
前面曾提到陆建新主动帮业主解决连廊偏移问题。完成这项纠偏工程,陆建新团队的报价仅为10万元,远低于专业机构报出的180万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报一点,他说:“我们主动承揽这件事件,属于帮人解困。既然是帮助,就不能按照做生意来收费。”
同样,因为他的一个建议,平安项目业主节省了千万元的投入。为客户提供真诚的服务,关注客户需求,超越客户需求,在这里不是《中建信条》的条文,而是陆建新的行动。
虽然对家人常有亏欠,但陆建新给了工人和同事春天般的温暖。
京基项目生产经理欧阳仕青的爱人在河南老家腿部严重受伤,无人照顾,而项目正处于赶工的关键阶段,陆建新二话不说,派车派人去河南把欧阳的爱人接到深圳,让欧阳既能照顾家庭,又不影响工程赶工。
平安项目一位工人的妻子生病了,他无意中得知,迅速安排项目买牛奶水果代为慰问,他说:“工程是他们干起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项目员工陈跃光动手术,他一天一个电话,还特意安排项目员工轮岗照顾。
他还无私地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并把责任心和工程师精神一并传递给他们。
2004年,毕业一年的小赵跟着陆建新来到上海环球中心工地,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的陆建新交给他的任务是编制项目施工方案。小赵与陆建新、工长们多次沟通,绞尽脑汁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编制了一份300多页的方案,交稿后心理忐忑不安,非常担心编得不好挨骂。陆建新把他叫到办公室,从目录结构开始,非常仔细地分析讲解每一道施工工序的先后顺序和问题所在,每一个环节的解决方案,小赵说,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使他基本把握了一个492米高楼钢结构的所有要点。在审看第二稿时,陆建新直接在上面修改,边改边给他讲解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到第3遍时,陆建新就自己琢磨,逐字逐句修改,使之表达准确,形成最终施工方案,再让小赵通读体会。
在中建钢构,80后已经成了绝对的主力,他们承担着项目负责人和技术总工等重任,其中很多是在陆建新的传帮带之下成长起来的,包括:公司绿色建筑事业部总工程师许航,中国尊(北京第一高楼)项目经理、现任公司市场商务部副总经理邵新宇,南京青奥中心项目经理、现任公司安全监督部副总经理王占奎,厦门国际金融中心(厦门第一高楼)项目经理、厦门片区经理部经理冯长胜……
五、忠诚奉献,标记党性高度
在建筑界,尤其是钢构行业,陆建新可谓大名鼎鼎。许多公司向陆建新抛出橄榄枝,却都被他一一婉拒。
从付出与收入比来看,不少人觉得他这样辛苦不划算。但陆建新不这么认为。四年前有民营企业开出了150万元年薪挖他,两年后涨至300万元,他都不为所动。他说,“每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当年能来到中建工作很不容易了,这么多年,是中建培养了我,成就了我,也给了我很多荣誉。”
在时代剧变的背景下还要不要讲奉献讲牺牲?陆建新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个行业都有奉献和牺牲,都有大批努力工作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说。
33年坚守施工生产一线,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给再多的钱也难以做到。因为,钱是用来享受的。失去了常人的“享受”,钱再多也失去了意义。陆建新因为企业和组织的每一次需要而毅然坚守,时刻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他与同样具有工程师精神的西方同行的最大区别。
在中建钢构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宏看来,陆建新既秉承了老一辈劳动模范勤劳朴实,一心扑在工作上,以项目为家的优良传统,又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既是广大员工敬业爱岗的楷模,又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的典范。
陆建新,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33年坚守, 18岁的毛头小伙,对工程施工满怀期冀的中专学生,乘改革开放浪潮,历三十年风雨,如今已是两鬓斑白,施工经验最为丰富的世界顶级钢结构、超高层、大跨度工程专家、高级工程师和优秀项目经理。陆建新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再到国际领先的全过程,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陆建新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一部最普通中建员工以企业和岗位为平台,成长为优秀骨干的生动励志故事。
钢铁巨人陆建新事迹材料二
“小时候,我对爸爸的模样一直比较模糊,18岁之前我很少叫他‘爸爸’。 长大以后,当他第一次带我登上由他主持承建的高楼,听着他讲述建筑背后故事的那一刻,我才慢慢理解他的工作,体会他的追求,由衷地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自豪。”陆建新的女儿陆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受到父亲的影响,刚从新加坡留学归来的陆懿,选择追随父亲的脚步,从事了建筑行业……
女儿要像他一样建大楼
就建筑这一行业而言,跟项目、出长差是“家常便饭”,陆建新也不例外,在不断刷新国内一幢幢地标性超高层建筑高度记录和建筑施工最快纪录,在业内被冠以“楼王”称号的同时,他却不可避免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亲”这个角色。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我一直都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湖北荆门。妈妈在深圳上班,爸爸又在别的城市飘忽不定,三个人分别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直到5岁多全家人才算临时团圆。”陆懿依稀记得,5岁那年,湖北的冬天特别冷,外婆带她到好几家医院治疗支气管炎,可她的咳嗽一直不见好转。想到孩子的爸妈都在深圳,南方的冬季相对暖和,外婆就带着陆懿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在深圳火车站与父母见面的那一刻,陆懿躲在外婆身后,没有叫一声爸爸、妈妈。
短暂的家庭团圆没过多久,陆建新去了北京国贸二期项目,紧接着又去厦门会展、广州白云机场项目。“小时候,我对爸爸的模样一直比较模糊。直到2002年他回到深圳会展中心项目,在深圳一年多,我才对爸爸有所了解和认可,那一年我已经11岁了。他于2003年又离家工作,直到2009年回到深圳,而我已然成年。”陆懿回忆道。
谈起对女儿的教育,陆建新言语中带着歉意,“还记得去过唯一一次家长会,是女儿高三即将高考那年,南头中学老师见到了我这个‘传说中的爸爸’,提醒我如何帮助女儿调整心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懿逐渐懂事,也越来越能体谅父亲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陆懿从新加坡留学归来,主动向老爸提出,要像他一样,下工地、建大楼。陆建新很高兴,陆懿也顺利地通过考试,成为中建钢构新进毕业生中的一员。“虽然他经常加班、出差,很少能够兼顾家里,对我成长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仍能够感受到父亲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工作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工作和生活,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