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思想学习 > 正文

精选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时间:思想学习 高考查询网

黄大发作为平正乡走出来的全国时代楷模,是全乡的骄傲,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下面是高考查询网整理的2017年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

中宣部授予“当代愚公”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视频

2017年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一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当代愚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童谣里都唱出因无水而发展艰难的无奈,草王坝村成为了贫穷落后的典型。当大家都沿袭着贫穷的命运却无力反抗,黄大发立志拔穷根,提出修渠引水。这样艰巨的工程不被大家看好,甚至亲舅舅说如果他能干成,手心里面煮饭给他吃。在大家的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黄大发愣是敢说敢做,并不断地想办法努力团结村民们争取支持,努力跑外援,解难题,带领乡亲们在悬崖上打通了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

“当代愚公”善于学习,不断精进。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被公社选取担任水利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修水库、测量沟渠知识,并监督各公社的水利工程进度。黄大发在水利站学习时很勤勉。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硬是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的局限,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

“当代愚公”心怀大家,计利千古。儿子黄彬全说“我初中毕业就回来在村里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90块,太少了,我就跑到外面做工,一天至少也有50块钱。但是我爸没过几天就把我从外面叫回来了,说村里缺老师,不让我去打工了。”,但他懂得“爸爸是为了村里孩子们的教育考虑”。遇到渠上要用的炸药不够,申请拨款还要耽误几天时间的情况,黄大发就自己跑到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款8000元,把买炸药的钱补上。

“当代愚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修渠一线上,从不怕苦畏难。修渠的悬崖险峻高耸,一旦落下性命难保。而他为了引水,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甘愿拿命换。他说:“刘胡兰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这些先烈在战场上,去堵枪眼的事都要做,就别说下悬崖要怎么做了吧。”

黄大发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愚公精神打造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可能有智叟这样的人会认为他傻,然而正如阿甘正传里所言:“做傻事的才是傻瓜”。黄大发拥有的是一种大智慧。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广大群众对黄大发赞誉有加。愚公精神永不过时,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他们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在悬崖峭壁间用信仰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打赢了一场艰苦的脱贫攻坚站,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相信在他的事迹鼓舞下,会涌现出更多黄大发这样的“当代愚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17年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二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时36年之久,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7200米长的生命之渠,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初心和坚持不懈的志气。他的先进事迹被广泛报道后,钟山区从机关到社区,从乡镇到农村,都纷纷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习活动,掀起了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的热潮。

4月25日晚上10点30分,在钟山区荷泉社区,几十余名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聚在一起,共同收看由央视播出的黄大发同志“全国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大家全神贯注,用心聆听,老支书黄大发同志历时36年凿出生命之渠的动人故事让大家觉得心里很温暖,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钟山区荷泉社区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雨春告诉记者,刚刚观看了黄大发老支书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受感动,在老支书的身上,为民看到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还有全心为民的精神,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大发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并且组织我们全体的干部职工向老支书学习,学习他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荷泉社区群众工作部主任刘可九说,黄大发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他用愚公的精神彰显了当代贵州人民公仆的形象,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就应该有敢于担当、实干苦干的精神,用实干担当坚守初心,为民做实事、做好事,以黄大发同志的精神鼓舞自己,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尽一名普通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观看完发布仪式后,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以黄大发同志为学习榜样,学习他不忘初心、忠诚为民的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时刻心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2017年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三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2017年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四

黄大发,汉族,贵州遵义人,1935年出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1966年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民主村村委会主任,1966年至2004年担任民主村党支部书记、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自从有了这水渠,村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旱灾。”说起屋后的水渠,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最偏远的平正民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村民杨持禄充满了感激。

杨持禄所提的水渠,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系在悬崖绝壁上的玉带,绕过了三重大山,穿过了三道绝壁,绵延7公里多,汩汩清泉从中顺流而过,滋养着沿线的百姓。

带头修建水渠的,是曾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82岁老人黄大发,村民故而将水渠称为“大发渠”。

“不修好水渠誓不罢休”

提起草王坝,当地及周边地区稍有年纪的人都熟悉这样一句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深究贫困背后的原因,缺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一年的收成全指望着老天,十年九旱,年年吃救济粮。”昔日的情形,村民夏时江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全村只有一口望天水井,“别说浇地,吃的水都不够”,村民不分昼夜排队挑水,“一个多小时才能等到一挑水”。

1958年,时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1963年,在黄大发的积极争取下,一个名为“红旗水利”的工程在村民吆喝声中动工。按设想,该工程完工后,将把7公里外的马家河水引入草王坝。

要修水利,渴怕了的草王坝人铆足了劲。但因不懂技术,没有水泥,修修补补十几年,马家河的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当时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贱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第一轮修渠就这样失败了。但黄大发不服输,“不修好水渠誓不罢休”,一直关注水利技术的发展,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让全村人吃上马家河的水。为了学习水利技术,他还到区水利站跟班学了3年。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水泥、炸药等工程物资的日益充足,再修水渠的时机已然成熟。

曾经失败的经历,让村民的心散了,再修水渠的提议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舅公杨春发就是其中之一,他指着黄大发说:“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

信心满满的黄大发也不示弱:“这次不把水引进来,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为了水,我愿意用命来换。”黄大发召开群众大会,反复做工作,终于说服了全村百姓。同时,黄大发还争得上级部门支持,筹集建设资金近30万元。水利部门也派来技术人员测量工程,选定线路。

1992年1月16日,随着一声炮响,水渠正式开工。

虽然决心大,但困难真不少。

线路所经过的三处悬崖,让人望而却步。紧要关头,黄大发冲了上来。

道路不通,水泥、砂子、炸药等建材只能人背马驮运上工地。为了背材料,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天亮出门,深夜归家。有一次,天降大雨,为了不误工期,黄大发带领村民冒雨前行,“摔了好几跤,脚板都磨破了皮”。

修渠期间,每天200多人带着红薯、冷饭扎进深山,施工队在前面放炮打槽,村民紧跟其后砌墙筑渠,“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归家”。作为带头人的黄大发,为防止材料丢失,常在工地上和衣而眠。

修渠期间,黄大发的二女儿和13岁的大孙子相继因患病离世。但为了水渠,黄大发安葬好亲人后,抹掉眼泪,婉拒村民让其休息的劝阻,带着工具又上了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草王坝人用双手硬生生地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跨3个村、10个村民组,宽60厘米、深50厘米的水渠。

1994年4月份,全长7200米的主渠建成,并于当年7月正式通水。通水当天,村里的群众杀羊摆酒,庆祝一番,“大家比过年还高兴”。

1995年春,长2200米支渠也建成了。至此,草王坝人翘首以盼几辈子的水,终于流进了家门口。

“为了脱贫,必须带着村民一起干”

作为党支部书记,村里什么不足、群众期盼什么,黄大发就带头干什么。

“要吃白米饭,就得大家干。”通水后,已过花甲之年的黄大发又争取资金购买了大锤、钢钎,带领大家实施“坡改梯”。

当时,黄大发经常在陡峭荒坡上爬坡下坎,好几次险些摔伤。在他的带领下,经过3年的艰辛劳动,草王坝人硬是从荒坡上改出了450亩梯田,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一年的粮食收成,够吃3年。”村民黄大明笑称,“有了粮后,群众的腰板都挺直了”。

脱贫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成功。“为了脱贫,必须带着村民一起干。”

此后,黄大发又相继带领群众集资拉通了电线,修通了通村公路,极大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自幼父母双亡的黄大发,识字不多,“一本《三字经》都没读完”。因为没文化,吃了不少苦,“在乡里领了东西,签名都不会”。真正要拔掉穷根,还是得靠读书。为了让后辈们不吃二茬苦,黄大发对教育十分上心。“有了文化,村里就能发展快些,即使出门打工,工资也高点。”

在黄大发带领下,村里的小学多次迁址,校舍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在1997年,黄大发争取乡政府支持4万元,多次协调土地,将学校由偏远的高家坳搬迁至人口相对集中的艾子田上寨,建成砖木结构的校舍3栋。

时任村小代课教师的徐国棋告诉记者,“新学校学生上学路途缩短了,教室也更宽敞了,代课教师也增加到6人”。

黄大发的儿子黄彬权当时也是学校的代课教师,因为收入微薄,黄彬权便到周边去打工,“打工一天能挣60元,做代课老师一个月才有90元5角。”知道消息后,黄大发给儿子做工作,最终将其叫了回来,继续代课。

在村小原校长徐开祯老人的记忆中,每到新学期开学时,黄大发都会来学校查看学生报到情况。“没来上课的,他都会帮忙上门催。”

当时,村小只有一间厕所,黄大发就自己掏钱买来水泥、石灰,带领两个女儿又修了一间厕所。

如今,村里的小学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已变成占地15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的重点村级学校,在校学生50多人,“除了本村的,还有不少周边村子的。”在黄大发的重视下,仅百余户人家的草王坝,已经走出了23名大学生。“现在我们草王坝是个出读书人的地方。”

“党员身份和责任,时刻不敢忘”

“心中要时刻想着群众,多为群众做点事。”村里的事情,黄大发却干得比谁都起劲。入党时,黄大发就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底,当好群众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

当年为了让“大发渠”尽快立项,黄大发身着单薄的衣裳、穿着破胶鞋,从草王坝用两天时间,冒雨步行200多公里赶到县城,找水利部门。“见到他时,嘴唇都冻乌了。”原遵义县水利局副局长黄著文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58岁的村民唐恩良告诉记者,当年为了砍出一条电线线路,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衣服都被刺破了”。

修水渠用的水泥堆得像山一样高,但掉落的水泥,黄大发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徐开美至今仍记得,当时家里的灶台坏了,让黄大发拿点水泥来修补一下,都被断然拒绝。

……

2004年,年近古稀的黄大发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退下来,但他离岗不离职,仍然时刻关注村子的发展,“虽然不是支部书记了,但我还是共产党员,党员的身份和责任不敢忘”。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黄大发这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平正民族乡党委召开会议,作为离职村干部的黄大发在会上发言时,将村里面临的问题、今后发展的方向,说得有条有理,让乡党委书记张文富暗生敬意,“没想到一位老党员还能有如此深入的思考,佩服”。

去年,黄大发外出参观时,看到新农村的新气象,回来便建议村里调整产业结构,目前650亩胡柚已经种下地,“再过几年,就能有收益”。

时至今日,黄大发为之脱贫奋斗了一生的草王坝仍是播州区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脱贫任务还很艰巨。可喜的是,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发展项目正加紧实施,黄大发梦想的实现,指日可待。

2017年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

4月25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焦点访谈栏目播出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同日,黄大发同志“全国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也在该频道“全国时代楷模发布厅”首播。播州区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及时组织本单位、本系统、各村(居、社区)广大党员集中收看。黄大发同志荣获全国“时代楷模”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城镇乡村,引发强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以黄大发为榜样,不忘初心、不畏困难、苦干实干,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为全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做出更大成绩。

平正乡党委书记张文富是在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的家中收看的发布会。当时,左邻右舍的乡亲们30余人围坐在老支书黄大发家的院坝里,集中收看了黄大发先进事迹专题片和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山区的夜,凉风阵阵,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也未能阻止大家观看的热情。每个人都专心致致盯着电视银屏,老支书带领全村人修渠、“坡改梯”、修路、建学校……每一个电视画面都牵动着大家的心。

张文富说,黄大发作为平正乡走出来的全国时代楷模,是全乡的骄傲,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乡党委要带头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时代楷模黄大发的时代精神。以老支书为榜样,把各级党委政府对平正乡的关怀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巨大力量,激发全乡干部群众“实事求是加快赶,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全乡早日脱贫致富。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精选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专题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