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摔跤吧!爸爸》取材真实,剧作扎实,用体育竞技片来拍父女情节剧,并改写了上到封建礼数、下到官僚制度的不变规律。下面是高考查询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5月2日,由印度男星阿米尔-汗主演的新片《摔跤吧!爸爸》在上海举行看片会,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温暖幽默的励志故事,映后,有观众称赞剧情热血逗乐,摔跤竞技惊心动魄,画面充满异域风情。据悉,《摔跤吧!爸爸》将定档于5月5日全国上映。
作为宝莱坞最知名的印度男星,阿米尔-汗享誉国际,佳作无数。而过去阿米尔-汗也凭借着《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影片在国内的广泛流传而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我的个神啊》更是以近1.2亿人民币创下了宝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最高票房记录。
《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汗的最新力作,该片根据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事迹改编,是一部讲述女性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并赢得尊严的励志喜剧电影:印度摔跤手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的捉弄让他连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教授女儿摔跤,期间趣事多多,但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的社会话题事件。
阿米尔-汗在电影中饰演主角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并经历了该角色的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为此,阿米尔-汗先是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以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此时阿米尔-汗的体重已达到了100公斤,俨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最后为了贴合该角色29岁摔跤手生涯黄金时期的体型,阿米尔-汗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不仅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更学习摔跤技巧,练就了拥有八块腹肌的魔鬼身材,他的敬业精神也赢得了大批观众和粉丝的高度赞扬。
映后,有观众称赞该片幽默诙谐又不乏深意的剧情所感染,“这是一部非常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不仅有浓浓的喜剧效果,还非常的励志感人。”
篇二: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又一部印度良心之作《摔跤吧,爸爸》,之前有看过《三傻》和《猴神大叔》印象非常深刻,加上有朋友特意一个人开车去看了夜间场,半夜发微信来说看完激动万分。于是买了两张票邀请M一起去,去之前M带着一种内心鄙视但为了给面子才勉强答应去看的心态,结果看完泪流满面不停的说好看,且立马在朋友圈强烈安利。
生活中,大多数人由于不了解或了解的非常片面局限而会自然地产生某种偏见,这是很平常的现象,但这其实也会因此错过很多美好,就比如某些莫名其妙的偏食,偶尔无意中尝了一下从此爱上,立志做丁克的夫妻不小心有了娃,然后一发不可收的变成晒娃狂魔。很多美好,如不开始,怎能圆满。
整个电影下来,估计大家都是不知不觉眼泪止不住,经常泪还没在脸上干,下一波眼泪又开始了,当然搞笑的部分也让人禁不住哈哈笑出声,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虽然号称是个海乃百川什么剧都能看几眼的人,但遇到触动内心的好戏还是止不住的感动和激动,而现在评判的标准除了颜值,最大的关注点就是清顺自然,简简单单却各种被吸引,而不是用侮辱观众智商的剧情和浮夸的演技来拖沓时间。
阿米尔.汗演的爸爸真心让其他传统思想家庭的小孩特别是女孩子羡慕,看完还在想为啥都觉得特别好看,估计换个男生来看可能就没那么强烈,也许原因除了真心感情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撒了一把“女子也能成大事”的浓鸡汤,男强女弱的观念古往今年遍布地球,尤其这个故事还发生在14岁就嫁人一辈子在厨房跟锅碗瓢盆打交道,一辈子守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印度。
最早对印度这个国家感到好奇是看旅游杂志上的一句宣传语“如果你爱你一个人,让TA去印度吧,体验天堂的感觉;如果你恨一个人,让TA去印度吧,体验地狱的感觉”。当时非常疑惑,怎么会有这么矛盾于一体的地方。不过不管是什么体验,小马过河须知此事要躬行,充满万分期待。
篇三: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去年在印度上映的时候,就一直希望能“还”阿米尔汗一张电影票。“豆瓣评分9.2”,“阿米尔汗为拍戏猛增猛减50斤”,“女权主义”,这些标签足以令人充满期待。
电影一开始就很好的展现了底层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1)迷信,总有些稀奇古怪的法子来增加生男孩的概率,对此乐此不疲,当然并不管用,但他们依旧对自己的法子深信不疑 (2)重男轻女,电影用了很多细节来突出(3)女性的束缚,一生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伴,14岁便要嫁给不认识的人。这也是本片的主题,女性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还有机制上的问题,国家要求金牌,却不细心培育,官僚既不作为,运动员“失败”后还要被谴责。还有对国家级教练的讽刺,对权威的质疑等等。当然还有父亲深沉的爱。
电影的立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披露是很好的。但在构思和表现的处理上还是多了些刻意和俗套。(下面有剧透)父亲是全国摔跤冠军,但屡屡在国际比赛受挫,印度从未获得该领域金牌。父亲很想有个男孩来继承他的理想,但连着生了4个女孩。偶然的机会,让父亲觉得女孩也可以为国争光,于是开始训练。父亲的训练让两个女儿苦不堪言,反抗却被镇压,然后消极怠工,然而在一次婚礼上,电影通过新娘的口点明了传统女性的无奈以及霸道父亲的“伟大”(帮两个小女孩改变命运),然后两个小女孩就开始奋发图强,参加比赛不停得奖牌。。其实父亲只不过是想实现自己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理想,所以非要说帮女儿改变命运多少有些牵强,其次通过新娘直接点明,又多少有些突兀,缺少铺垫。
女孩获得全国冠军后,开始进入国家培训中心。那里教练要求完全按照他的方法技巧来训练。而这与父亲的训练大相径庭,于是矛盾便萌发了,女孩开始蓄长发,逛街,吃垃圾食品,女孩心中开始认同“更时兴”的方法和技巧。而矛盾的爆发,是在女孩回家后,因为对父亲“过时”方法的不认同,和父亲有了一场“决斗”,父亲被打败了。这里我最初以为是电影想表达权威的终结,但电影只是用来作为铺垫。然后剧情就是,女孩用着教练的一套方法,在国际比赛的不停不停的失败,首轮都赢不了。女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开始用重新指导她,然后开始不断赢得比赛。这个地方太过牵强,用丑化“国家级专业教练”来美化父亲,太过刻意。这个地方也不知道表达什么?“专业级教练的浪得虚名?”,“父亲被掩盖了的才能?”还是剧情跌宕起伏的需要,是结尾要父女共同获得成功的需要?
女孩在参加最终决赛前,询问父亲比赛的策略是什么。父亲说,策略只有1个,就是你要知道,人们只会记得冠军,冠军会成为榜样,不会被忘记,而榜样会激励很多很多被看不起的女孩子。所以你打败的不是你的对手,而是千千万万瞧不起女孩子的人。这里可谓是画龙点睛了。不过也稍显刻意和突兀。我最初想,这是女性之间的比赛,无论谁得到冠军,不是都是女性的成功吗?但思考了“榜样”这个词后,会有些改观。这个下面再展开讲。
这部片子的视觉效果非常棒,摔跤比赛的激烈,力量和技巧的对抗,充满美学意味。立意也很高,剧情紧凑。但不足的还是上面说的,多了些刻意和堆砌。也是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父爱,爱国主义理想,女性命运的改变(女权主义),教条腐败的官僚体制,更高更强的体育追求(冠军梦),孩子的教育,权威的打破等等。
电影看完后,反复思考的是孩子的教育以及体育的意义。当然女权也值得重视,只是要讲的太多,不便展开了。
片中的父亲是深沉、严厉、固执而权威的。相对于那些为了节省成本而将女儿过早嫁出去的父亲,也许是很好了的。但依旧不是特别认同。父亲将自己的理想贯彻给下一代无可厚非,但强制要求则过于专权。“虎爸虎妈”式的教育好或者坏没有定论。但对我而言,始终觉得过于偏执。片中的女儿成功了,但如果不成功呢?片中的女儿是喜欢摔跤的,如果不喜欢呢?我觉得真正的女权,不是要求甚至强制要求,女性在男性领域做的更好。而是女性可以在一些领域做得更优秀更自由,公平不意味着你能做什么我就能做什么,而是能更自由的选择。想当一个女企业家,想当一个设计师,一个家庭主妇都没问题。所以以摔跤这项运动来表达女权有些矫枉过正。父亲的专权,又何尝不是对女权的捧杀呢。
反观自身,关于子女的教育。我会倾向传达更本质本真的东西,对爱的理解,美的理解以及世界的理解,体验体味世间的有趣。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即使无法给予他们更多机会更好的起跑线更优质的生活。即使他没有考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又如何呢,至少从中国现有的教育来看,大学前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的松垮教育并不很好。我并不期望他成为所谓精英,我更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对世界充满敬畏和热爱,追求自由和独立价值的人。到最后,我们会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如果只是进阶的通道,敲门砖,未免舍本逐末了。
其次是关于体育的意义。德智体美劳,体育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更高更强的精神追求,也是团队合作以及娱乐调节身心的一种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但如果只是到了为获奖的层面,又不得不引发深思。金牌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得金牌才值得欢呼和崇拜?不得金牌或者连奖牌都没有的运动员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08年奥运会时,读高中,那时候会因为得金牌而激动。16年里约奥运会,大学毕业了,再看奥运会,不会因为谁为国争光而觉得自豪,而更多关注运动本身以及对获奖运动员的祝贺失败运动员的惋惜。把很多成功,荣誉都与爱国主义串起来,会有点变味。奥运会的本质是世界主义的,是让不同国家在体育竞技中共同追求全人类的和平与福祉。而“体育无国界,运动员则有自己的国家”这样爱国主义情怀的誓言却显得有些狭隘了。
爱国主义没有错,为着集体而不是个人荣誉而战,也更符合国人的集体主义观。但过多的爱国主义则会让人们忽视一些东西,过多的荣誉感也是。只有成功的人才值得尊敬,只有为国争光的人才能享受几百万的奖金和无数的鲜花,“干掉日本队韩国队”成了多少人的希望。体育运动变成了国家间攀比变成人民之间的“争斗”。从奖牌上来看,中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体育大国,但实际上如何呢。国人的整体体育和身体素质远远落后欧美,而未“成功”的运动员未来的生活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只是花重金去培养专门为了夺奖牌的运动员,不如关注更大众的体育普及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当人们不再关注奖牌数,如同学校里不再关注学生排名的时候,也许不是坏事。
我们一直在说榜样的力量。这部电影也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当某运动员或某项运动获得金牌的时候,会带动整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因为知名度的原因,也因为受到鼓励。就像很多人因为喜欢科比喜欢詹姆斯去打篮球一样。但我觉得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会因为得了摔跤冠军,就很多人去学摔跤。又得了游泳冠军,而很多人去学游泳。就像莫言得了诺贝尔,掀起了莫言热,文学热。一个成熟的社会,会逐渐淡化掉榜样这个概念。人们的追求更独立、理性和自由。在非完善的社会,比如电影中的印度,榜样的力量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要警惕的盲目的追求,比如刘翔热,人们过多关注刘翔个人的成就和国家荣誉,而不能融入体育精神,实践体育运动,就本末倒置了。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和思考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