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读后感 > 正文

新三国观后感3篇

时间:读后感 高考查询网

新版《三国》观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椎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95集的宏篇史诗,在昨天晚上终于告一段落。也许是比较熟悉三国的缘故,看到最后一集时,倒没有一种心头无限的感觉,但并不是说不喜欢此剧,每天的生活仿佛有一部分都是为了在期待晚上的到来。而到了昨天,这样的感觉也终于结束了。

《三国演义》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故事,所以,有了新版就肯定会看。以前看过许多剧的翻拍,其中很难容忍的一点就是“改编”,把原故事改得乱七八糟,让人皱眉不止。而对于四大名著来说,改编恐怕更容易让人无法接受。但新版的《三国》虽然诸多,却似乎还可以令人接受,只是有一些小的方面令人不太满意而已。不过改编如此之多,争议也不在少数,却并未影响其收视率,可想而知该剧的播出还是异常成功的。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对该剧做出部分点评。

  重彩曹操

从故事的开头来看,仿佛对曹操表现不少,而刘备倒成了不见得很重要的人物。曹操在剧中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了诸葛亮外,该剧中大概最有智慧的当属曹操了。故事开头便以他为起点,而且在当时便有勇有谋,而且颇有政治家的头脑与思想。他重人才,收民心,可谓是把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与老版把他描绘成一个反面人物颇为不同。但是,有个细节或许我有与其他人的不同观点。也许有人会横向评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在下认为,此二战不可同日而语。虽都为以少胜多,但意义、战况与人物颇为不同。官渡之战,是诸葛亮与周瑜设下了一连套的计谋,仿佛一盘棋,前面运用了许多让对手根本没看明白的套路,还以为只是一个庸手,然而突然车马炮尽出,一举将死了老帅,让对手防不胜防,却又不得不心服口服,然而,官渡之战则不同,袁绍乃庸才,多次做出错误判断与举动,只需修改其中一个,局面便会有所不同。加之曹操粮草已尽,若无许攸突然叛投,曹操何来胜利?曹操之胜,有一定运气成份,而在赤壁之败,则更多表现为实力之败。在原著中,其实曹操吃诸葛亮之亏未见得少于周瑜,自官渡之后,他没少出现土头灰脸的状况,然而在此新版中,即使吃亏,每一次好象也是英雄了得,这大概就是导演所期待赋予曹操的一种形象吧?全剧中,曹操的谋士仿佛多为虚设,因为他自己便聪明绝顶,谋士好象只是给予他辅助作用,这与其他“主公”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刘备称帝后一脱离诸葛亮,便遭遇惨败,而曹操仿佛缺了谁都是一样的。在此版剧中,曹操是一个顶尖的人物,纵然因为原著的关系不得不有一些表现他的凶狠或是残忍,但却不得不承认他在剧中表现的历史背景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无他之存在,滚滚长江或许便不会循规蹈矩地向东逝去了。携天子以令诸侯,虽有权力的掠夺,但也正是如此,天下才算有了向稳定发展的趋势??纵然此后三国的战争其实并不轻松。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人都为自己,同时也兼顾天下,曹操此举,不可谓不智也!只是从当时的思想观念来看,反叛汉室便为不忠,于是“国贼”之名便降到了他的头上。这种称号的获得是一种必然的情况,毕竟在那个年代就是忠君的思想;但从今天的人物来看,或许也是进步的一种表现。而故事中表现他在选择继位之人时,只试曹丕是否能坚持否认他的错误,而不在于他是不是犯过错误??甚至包括杀弟与图谋弑父,他并不在意曹丕有否这样的思想,只在意曹丕是否能坚持谎言??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在那种可能会被父亲砍头的威胁下仍然坚持自己没犯过错,这种心理素质,也非常人所能取得。而曹操正是重视了他的能力而不是个人感情因素,于是曹丕才有机会成为篡位之君。曹操的一生可以说是成功的,虽未得天下统一,然而一生精彩,即使有过多次败仗,却不掩盖他之胜利。高希希用突出他的方式来演绎此剧,也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手法了。

  三国势力的纷繁复杂

三国乎?然也!然而,却并非只有“三国”在战。这里是指在三足鼎立的时候。那么除了魏蜀吴之外,还有何种势力存在?答案是并没有,那么多种势力存在岂非矛盾?其实很简单,“三国”的每一“国”里,都并不专心,而分几股势力明争暗斗。先谈魏,曹操存在之时,局势相对稳定,但也有几个儿子在争斗。此剧中其他儿子并不明显,但曹丕之祸却时时显现。为夺位,提前将最有希望PK掉自己的幼弟杀死,甚至想过谋得父亲性命……当然在计划失败后,他又坚决否认,并且为父亲舍生忘死,只有这样,才能在父亲眼中不失为一个“孝子”形象??虽然曹操对许多发生过的事其实心知肚明。曹操死后,曹丕并没有大的作为,直到其子曹壑继位,诸葛亮北伐,朝庭几股势力开始弹劾司马懿,而司马懿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去与之周旋。他深知,他的存在是以诸葛亮北伐作为基础的,所以后世有个别人甚至这样说:所谓“空城计”是司马懿故意撤退,因为他羽翼未非,此时若伤诸葛亮,自己回朝后必被排挤而失势。当然,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这是诸葛的神奇而不是司马的狡诈。不过在剧中,有人弹劾司马时却曾提出过这个理由。司马的敌人一方面是诸葛,另一方面是朝廷部分官员,甚至还有又用他又防他的皇帝。如果按剧中的思想(其实原著也大同小异),司马是成功的,当他终于拖死了诸葛亮之时,他的羽翼已丰,又秘密培植势力多年,终于一举夺得朝廷大权,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份胜利也算是整部“三国”故事的最终胜利。再谈蜀。也许在原著中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明显,就是关张与诸葛亮之间的思想隔阂。当火烧博望坡一役后,关张对诸葛的佩服已经五体投地,然而在此剧中关张一直在质疑诸葛的用心。最大的表现是在“美人计”之时,关张竟然兵谏,将诸葛亮逼得已经手足无措……好在并没出大的过错。在刘备称帝后,他与诸葛亮之间又生二心,诸葛亮已经被架空,他一心伐吴,终致惨败。再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李严在后方仍然在想办法算计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