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师读书心得
为了帮助学习《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及期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生物教师实属不易。身为一名大三学生,生物教学实践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沉下心来学习生物学科知识和教学的理论知识,为不远的将来见习、实习提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胡老师的启示下,我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教与学的关系。这学期接触到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是皮连生老师编著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又找来崔丽娟老师主编的《心理学是什么》这本入门的心理学知识书籍。
这本书分为十二章,总的来说,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人们认识心理学的误区有哪些、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心理学的流派、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作为一本入门心理学书籍,深入浅出,真正的把问题说的清晰明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基础,以趣味性见长,但有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有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钟爱心理学流派中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个人成长。该学派重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不谋而合。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提出,在今天非常有实际意义。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智力水平。在该学派看来,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有很大的作用。现今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尽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联想到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我们小小改变,将能改变很大的学生群体,往大的方面想,可以为中国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了这本书作为心理学科阅读的基础,我又找来胡继飞、郑晓蕙老师主编的《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进行阅读。在此之前,又重温了大二所学的《教育学》,以作为阅读的铺垫。
在前言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了编写意图、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说明了生物系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意义与学科建设等问题,第三部分提及生物学教育科研问题,第四部分说明编写过程的人和事的问题。前言的编写,暴露了编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前言还提供一种学习思路,这是一种可迁移的程序性知识。其三,前言还提示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极多方面考虑问题。
阅读完前言,再看了目录,思路一下子就明晰了。章节的编写逻辑顺序,部分借鉴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脉络,同时结合教学法的知识脉络,组合成本书的知识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身份)的角度,了解教师活动背后的意义和相关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教师指导下把握知识本身。在课后,我们可以根据生物学技能的形成规律、知识的记忆规律,在学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师范生,了解心理学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可以为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编写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将来教师的我们,为未来更好把握教与学,提供思考方向。
以下,谈谈我从部分章节的一些收获。
在阅读到第四章--生物学科的思维活动及其教学一章中,让我联想到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的老师曾经运用过思路教学。利用科学史实,他给我们分析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上课时,他讲述了他学习生物学科的方法。在这章书中,我对于“活学”的概念,有了新的体会。具体的知识要学,但最终要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怎么样”,再到知道“为什么”三个阶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生物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章中,改变了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以前总觉得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定式,是十分刻板生硬的,完全把学生当成是产品统一加工,不顾学生认知程度,一味填鸭式灌输知识。现在发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个中性词。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活这些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是有发展性的,但是被人用错了,那只好说“遇人不淑”了。而以前的所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错误理解下,错用的模式。理论的东西本身是死的,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理解,然后利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这种特殊的实践。
第六章--生物学课程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中,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及教材的结构和发展(本书出版于2002年3月),结合9月出版的《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连贯的发展情况和部分知识的更新。了解课程的发展思路,有助于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以更高层面地理解生物学教育,有助于我们开展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
第七章--生物教学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结合《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来看,本章理论性更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很重要。前面我提到,虽然教学设计学科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和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创立的,但不妨碍人本主义学派理论的介入。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他意识不到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师引导学生的自我觉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哪一个学派,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但我更看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在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探究与发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我认为真正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此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实操起来“花费时间太多”。为了适应体制,在多种教学模式中选择适合生物学不同章节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如何在体制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两者需求平衡点,还需现在的教师和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去思考。
第八章--关于生物学能力及其培养一章,将生物学能力的培养细化为几种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使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不拘于课上或者是课下。能力的培养有连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学生真正能在课上学到知识,并且能够带着这些知识在课外探索继续培养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能力的培养,前提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生活。
第九章--现代中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物学教学一章,我觉得人本主义成分较重。我前面谈到人本主义的观点,非智力因素对自我实现有很大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教无类得以实现。
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一章,给我一些职业规划上的启示。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在似长不长的人生中,事业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事业上如何实现自我,怎么实现自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自我实现应该与社会相联系,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下,二十几岁的我们,该有些想法的。
第十二章--现代建构主义与生物学教育一章,给生物学教育理论学习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语言精简,内容信息含量大,所以要理解深刻的话还是需要看多一些书才行。
看完了每一章节,我又重新将前言看了几遍,感悟又深了一层。接下来应该继续看皮连生老师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了。
我曾在《南方》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传奇学校--黄冈中学的没落。在许多年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黄冈中学的应试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将许多学生送上名牌大学。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国家的教育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倡导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黄冈中学没能跟上这波改革浪潮,培养的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渐渐少了。“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盼”的坚持,意义不再像以前那样厚重了。希望黄冈中学能够有所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未来教育会有怎样的改革?应该是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保持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切不能固步自封,祸害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为了帮助学习《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及期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生物教师实属不易。身为一名大三学生,生物教学实践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沉下心来学习生物学科知识和教学的理论知识,为不远的将来见习、实习提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胡老师的启示下,我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教与学的关系。这学期接触到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是皮连生老师编著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又找来崔丽娟老师主编的《心理学是什么》这本入门的心理学知识书籍。
这本书分为十二章,总的来说,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人们认识心理学的误区有哪些、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心理学的流派、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作为一本入门心理学书籍,深入浅出,真正的把问题说的清晰明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基础,以趣味性见长,但有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有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钟爱心理学流派中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个人成长。该学派重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不谋而合。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提出,在今天非常有实际意义。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智力水平。在该学派看来,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有很大的作用。现今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尽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联想到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我们小小改变,将能改变很大的学生群体,往大的方面想,可以为中国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了这本书作为心理学科阅读的基础,我又找来胡继飞、郑晓蕙老师主编的《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进行阅读。在此之前,又重温了大二所学的《教育学》,以作为阅读的铺垫。
在前言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了编写意图、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说明了生物系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意义与学科建设等问题,第三部分提及生物学教育科研问题,第四部分说明编写过程的人和事的问题。前言的编写,暴露了编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前言还提供一种学习思路,这是一种可迁移的程序性知识。其三,前言还提示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极多方面考虑问题。
阅读完前言,再看了目录,思路一下子就明晰了。章节的编写逻辑顺序,部分借鉴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脉络,同时结合教学法的知识脉络,组合成本书的知识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身份)的角度,了解教师活动背后的意义和相关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教师指导下把握知识本身。在课后,我们可以根据生物学技能的形成规律、知识的记忆规律,在学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师范生,了解心理学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可以为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编写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将来教师的我们,为未来更好把握教与学,提供思考方向。
以下,谈谈我从部分章节的一些收获。
在阅读到第四章--生物学科的思维活动及其教学一章中,让我联想到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的老师曾经运用过思路教学。利用科学史实,他给我们分析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上课时,他讲述了他学习生物学科的方法。在这章书中,我对于“活学”的概念,有了新的体会。具体的知识要学,但最终要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怎么样”,再到知道“为什么”三个阶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生物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章中,改变了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以前总觉得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定式,是十分刻板生硬的,完全把学生当成是产品统一加工,不顾学生认知程度,一味填鸭式灌输知识。现在发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个中性词。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活这些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是有发展性的,但是被人用错了,那只好说“遇人不淑”了。而以前的所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错误理解下,错用的模式。理论的东西本身是死的,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理解,然后利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这种特殊的实践。
第六章--生物学课程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中,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及教材的结构和发展(本书出版于2002年3月),结合9月出版的《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连贯的发展情况和部分知识的更新。了解课程的发展思路,有助于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以更高层面地理解生物学教育,有助于我们开展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
第七章--生物教学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结合《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来看,本章理论性更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很重要。前面我提到,虽然教学设计学科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和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创立的,但不妨碍人本主义学派理论的介入。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他意识不到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师引导学生的自我觉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哪一个学派,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但我更看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在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探究与发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我认为真正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此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实操起来“花费时间太多”。为了适应体制,在多种教学模式中选择适合生物学不同章节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如何在体制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两者需求平衡点,还需现在的教师和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去思考。
第八章--关于生物学能力及其培养一章,将生物学能力的培养细化为几种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使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不拘于课上或者是课下。能力的培养有连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学生真正能在课上学到知识,并且能够带着这些知识在课外探索继续培养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能力的培养,前提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生活。
第九章--现代中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物学教学一章,我觉得人本主义成分较重。我前面谈到人本主义的观点,非智力因素对自我实现有很大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教无类得以实现。
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一章,给我一些职业规划上的启示。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在似长不长的人生中,事业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事业上如何实现自我,怎么实现自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自我实现应该与社会相联系,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下,二十几岁的我们,该有些想法的。
第十二章--现代建构主义与生物学教育一章,给生物学教育理论学习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语言精简,内容信息含量大,所以要理解深刻的话还是需要看多一些书才行。
看完了每一章节,我又重新将前言看了几遍,感悟又深了一层。接下来应该继续看皮连生老师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了。
我曾在《南方》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传奇学校--黄冈中学的没落。在许多年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黄冈中学的应试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将许多学生送上名牌大学。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国家的教育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倡导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黄冈中学没能跟上这波改革浪潮,培养的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渐渐少了。“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盼”的坚持,意义不再像以前那样厚重了。希望黄冈中学能够有所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未来教育会有怎样的改革?应该是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保持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切不能固步自封,祸害一代又一代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