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今日新闻 > 正文

今天攀枝花地震最新消息2024,攀枝花地震带分布高清图

时间:今日新闻 高考查询网

四川攀枝花市原名渡口市。渡口市位于石棉?元谋地震带中南段的西侧和盐源?洱源地震带北段东侧。仁和区东部和米易县境内的地震活动,主要受石棉?元谋地震带的影响,也是该地震带的组成部分。盐边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受盐源?洱源地震带的影响,也是这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中强震、弱震

一、中强震

1955年以来,共记载M≥4级的地震3次。

(一)1955年9月23日23时零6分,鱼?6级地震。震中位置,仪器记录微观

震中为北纬26o36′;宏观调查所得的等烈度线定出的宏观震中为北纬26o24′,东经101o54′,即在仁和区的拉鱼乍与会理县黎溪区鱼?、河漂一带。震源深度为12公里。这次地震最远破坏距离达120公里,最远有感距离达400公里。

9度区(极震区):北起红格,南至紫石坝,长约30公里;东到黎溪,西达迤资,宽约11公里,呈狭长椭圆形。该震区内I、Ⅱ类房屋几乎倒塌殆尽,Ⅲ类房屋少数倾倒,普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内打死471人,打死牛、马、骡、猪等大牲畜400余头。山崩、滑坡和地裂现象极为普遍,如金沙江沿岸的河漂、湾子、金良一带,见大小滑坡20余处,其中河漂西沟口崩塌长200米,高20米;在回头山南西1.5公里的猪泥塘附近的滑坡长达300米,下滑4?5米。

8度区:北起新九,南至黎洪,长约60公里,西起路步?、裕民街,东至和爱乡一带,宽约26公里。区内I类房屋倒塌许多,l类房屋部份倒塌,Ⅲ类房屋大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房屋倒塌造成部份人畜伤亡,其中昔格达村倒塌房屋7间,打死8人;和爱附近的团结村倒塌草屋18间,打死7人;河口(五星)街倒塌房屋324间,打死2人,伤31人;绿湾(绿前)倒塌瓦房6户,土房2户,草房3户,打死1人,伤22人。

7度区:北起丙谷,南起龙街、米都附近,长110公里;东起风营、江西湾,西达今市区炳草岗一带,宽45公里。区内少数房屋垮塌,多数房屋开裂,普遍掉瓦。仁和镇倒塌几间老朽瓦房,打死1人,伤数人。

6度区:北起米易白马附近,南至元谋以南,长182公里;东至会理江舟,西达华坪,宽114公里。区内房屋轻度破坏,老旧房屋小裂缝加宽,个别老朽“土库房”和木架房倾斜和倒塌。

(二)1955年9月28日仁和区鱼塘(向阳乡)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9月23日鱼?、拉?6级地震的强余震,其微观震中为北纬26o30′,东经101o48′;宏观震中为北纬26o26′,东经101o48′;震中烈度为7度。

(三)1956年8月24日盐边4级地震,震中为北纬27o00′,东经103o30′;震中烈度6度。

邻近地区地震对攀枝花地区的影响。攀枝花邻近地区(北纬25.0?28.0o,东经100.0?103.0o),历史上记载的地震和1985年底以前用仪器记录的强震和中强震有100余次,对攀枝花地区的影响烈度达6度以上的只有6次,影响烈度均未超过7度。

二、弱震活动

攀枝花及其邻近地区,1964年底以前无地震记录台站,也无弱震记录。从1965年1月1日起,攀枝花等5个万倍级的微震记录台站同时投入正式记录,到1985年底止,共记录到M≤4.5级地震393次,其中4.5级地震1次,3.0至3.9级地震14次,2.0至2.9级地震153次,M≤1.9级地震225次。震中分布:主要集中在仁和东南和盐边西北地区,其次是米易东部和西北地区,市区中部地震较少。在时间分布上,地震的次数有明显的波状起伏,其中1969年和1977年处于波谷位置,1977年仅在拉?附近有一次1.6级小震,是1965年以来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均为最低的一年。

第二节地震烈度区划

攀枝花是祖国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国家多次派地质专家和科研单位到攀枝花及邻近地区进行地震烈度的综合考察研究,对攀枝花地区的地震烈度作了评定和区划工作。

早在1957年,李善帮、徐煜坚等专家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域划分图及说明书》中,就将现在的二滩坝区划为8度。1955?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和地质部西南地震地质队,在西昌?渡口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影响场、重力测量和地壳测深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编制了100万分之一地震烈度区划图。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对弄弄坪等重点区域进行了地震基本烈度鉴定,确定了弄弄坪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为攀枝花钢铁基地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配合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1971年国家地震局从成都、昆明、兰州、武汉4个地震大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物探队等7个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西南地震烈度队。从1971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大量收集西昌?渡口以及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地壳结构、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影响场等方面的资料,同时在西昌?渡口地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的考察,开展了100万分之一面积重力测量和流动重力测量,对本区已有的大地水准路线进行了复测,并增布了水准路线和渡口水准环。经过综合

分析研究,于1973年底初步编出50万分之一未来100年内《西昌?渡口地区地震烈度区划图》及其说明书,于1977年正式出版。

1975?1977年,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队和渡口地震中心站,对渡口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又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编写了《四川渡口地区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报告》,绘制了50万分之一《渡口地区烈度区划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水科院、水电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部门所属单位,对二滩地区的地震烈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四川省地震局1982年承担了二滩水电站地震基本烈度的复核鉴定任务,1983年和1984年对二滩坝区和周围地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历史地震及地震影响场、深部构造、水库诱发地震、古地震研究和应用地震模式识别等8项研究工作,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于1984年底提交了《二滩水电站地震基本烈度复核鉴定综合研究报告》及有关图件。1985年经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定,同意四川省地震局的结论,即二滩坝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第三节地震监测预报

一、专业地震台站和地震机构的建立

1964年8月,*总理对承担攀枝花及周围地区地震考察的中国科学院西南地震考察队作出指示:这个地震台网,要配备三四百人,限一年内,全部建成。根据周总理的指示,1964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在攀枝花及周围地区建成了攀枝花地震台(代号101)、平地地震台(102)、会理力马河地震台(103)、米易丙谷地震台(104)、盐边惠民地震台(105)等5个万倍级的区域地震观测台站,于1965年1月1日同时正式记录。

1966年3月,河北省隆尧、宁晋地区发生大地震后,中国地震工作者开始了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1966年地质部西南地震地质队112队在攀枝花地区建立了弄弄坪、密地和普隆3个断层微量位移观测站。通过观测断层的微量位移活动来监视和预报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1970年1月5日,云南峨山、曲溪之间发生7.7级大地震后,*很关心渡口的建设和震情,在1970年1月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他几次提到渡口,问有没有渡口的代表,指示地震工作人员要弄清渡口地震的度数及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把西昌?渡口地区列为主要保卫区和重点监视区。1970年6月,省革委批复了省地震办《关于组建四川地震队的请示报告》,同时决定,四川地震队下设灌县、康定、西昌、渡口4个省地震分中心站(1971年改称地震中心站)。渡口地震分中心站统一管理的台站有:攀枝花地震台(有测震和地倾斜观测)和会理力马河地震记录台;弄弄坪、普隆断层微量位移观测站和1970年1月建立的三堆子地应力观测站;成都地质学院(协作单位)1970年上半年建立的仁和临时观测站(有地磁、地电、水氡和重力4种观测手段);四川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协作单位)1970年6月建立的米易临时地震台(有地磁、地电观测)。共计7个地震台站,8种观测手段,为开展地震的综合预测预报工作打下了基础。

1971年9月6日,渡口东南控卡、裕民一带发生了4.5级地震。为了加强渡口地区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国家地震局决定在渡口地区进行地震预报会战,并将渡口中心地震台改为渡口基准台。国家地震局还派丁国瑜来渡口市,于1971年9月17日至19日,召集成都地震大队和昆明地震大队有关负责人开会,研究在渡口地区开展地震预报会战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由成都地震大队、昆明地震大队、渡口市革委、渡口市武装部、西昌地震中心站、渡口基准地震台等6个单位派员组成了渡口地区地震预报会战领导小组,成都地震大队派员任领导小组组长,昆明地震大队和渡口市革委分别派员任领导小组副组长。1971年11月在渡口市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决定充实加强渡口、米易、会理、平地和华坪等5个地震台,新建盐边、元谋2个地震台;在两年会战期间,渡口基准台要负责汇总和处理上述7个专业台站的地震记录和地磁、地电、地倾斜、地应力、扭秤、水氡等地震前兆观测资料,以及渡口和周围地区的群众业余测报地震的资料,开展综合分析,组织地震趋势会商,提出渡口及邻近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和预报意见。

二、市内地震机构和测报台点的建立

1970年1月5日云南峨山、曲溪间发生7.7级大地震后,攀枝花地震台谢来聚同志在市里建立了第一批利用土地电变化测报地震的群众测报点。1971年9月6日渡口东南发生了4.5级地震后,为配合国家地震局在攀枝花地区组织的地震预报会战,成立了渡口市地震办公室。1974年5月成立市革委地震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了更好地和专业台站相结合,搞好渡口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预报,办公室与渡口基准地震台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74年10月26日,市里召开了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各大单位成立了地震工作领导小组或地震办公室,一些群众业余性地震测报点和企业地震台相继建立起来。微观测报点最多的1977年达70个,测报人员达70人。1975年5月,市地震办公室和渡口基准地震台联合举办了土简仪器测报地震的学习班,计有578人参加。这类学习班,以后又举办过3次。经过几年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实践,感到仅靠土简仪器和宏观观测不能适应预测预报地震的需要,攀矿公司于1979年率先建成了渡口市第一个企业地震台,被省地震局批准纳入全省区域地震观测台网。接着,攀钢于1981年在前进乡南山建成了攀钢地震台。这个台的仪器所处的洞子深、基岩好、覆盖厚,又在纳拉箐断裂附近,被纳入全国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列为全国I类地形观测综合台。1982年渡口矿务局建成了市级企业地震台,该台观测手段均为土简仪器。

三、地震预报

方式采取专群结合,土洋结合,长、中、短、临4个地震预报阶段相结合。

1970年12月10日06点12分,会理南的通安附近发生3.6级地震。震前,在攀枝花地区开展地震测报的成都地质学院的老师们发现地电仪和扭秤等仪器的记录资料出现明显短期异常变化。经综合分析,于12月2日,在渡口地震分中心站进行的紧急会商会上提出了“近期内在渡口东边元谋至米易一线靠近渡口或盐边一带将发生4级左右地震”的短期地震趋势预报意见,并及时报告省地震办公室。这是渡口地震分中心站第一次较成功的预报了攀枝花邻近地区的地震。

1974年11月,西昌、凉山、渡口防震协作区在渡口市召开第一次地震趋势会商会,会上根据地震活动、地震地质、地壳形变测量、地震波速比,以及各种“土”、“洋”仪器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今冬明春在渡口、西昌、凉山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今冬明春在宁(南)会(理)断裂和鱼蚱、冕宁?石棉以及雷(波)马(边)屏(山)地区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这次会议还对四川省其它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在松潘、茂汶和川藏交界地区(包括滇西北)近期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1974年11月17日0点25分在四川松潘、南坪间发生的5.7级地震;同年12月30日23点17分在马边、沐川间发生5.2级地震;1975年1月22日20点59分在云南巧家蒙姑发生4.7级地震,证明了这次防震协作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的地震趋势预报意见是较准确的。

在1976年6月昭觉召开第三次协作区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上,渡口地震中心站综合分析了专业台和群测点的资料和预报意见后,代表渡口片区提出了5条地震趋势预报意见,其中第二条称:“据能量释放与地震迁移规律,1977年在达日?久治?壤塘?色达?松潘?南坪?龙门山以及九龙?木里?冕宁?中旬?德钦?理塘一带有可能发生7.0级以上地震。考虑到郫县地磁异常,则北部的松潘、达日地区其可能性更大一些”;第四条:“根据6.0级以上地震的迁移特点,在松潘?龙门山?石棉?马边?东川?楚雄等地也有可能发生6.0级以上地震。从郫县地磁资料看,近期在郫县附近(松潘?龙门山)就有可能发生6.0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在松潘?平武发生的7.2级地震和同年11月7日在盐源发生的6.7级地震,证明了上述地震趋势预报意见是基本准确的。

1977年7月,在渡口市召开的第四次协作区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上,渡口地震中心站提出:“在8月至9月份有发生中强地震(5?6级)的可能,主要危险地区是冕宁?西昌?普格一带,昭觉及其附近、川西南一滇西北(木里?盐源?中甸?丽江?洱源一带)。”1977年10月17日云南泸水东北发生5.3级地震,证明上述地震趋势预报意见也基本上是准确的。1979年3月7日早8点,矿务局龙洞矿测报点报告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反映3月6日测报点旁边的鱼塘里青蛙成群结队露出水面,蛙鸣不止;距地面380米深的118巷道抽水池水发浑,预测盐源一带可能会发生5级左右地震。果然,当天晚上20点45分,木里发生4.9级地震。1984年11月,四川省地震局召开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市地震办公室在会上根据邻里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和4级地震围空现象以及攀矿台倾斜矢量图打破年变化,提出“今冬明春或稍长一点时间,在本市邻里的宁(南)、会(东)、巧(家)一带可能会发生5?6级中强震”预报意见,较好地对应了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县6.3级地震。

在震情紧张时,经过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确认无强震,及时地作出无震预报,这同有震预报具有同等重要性。1976年,云南龙陵和四川松潘、平武相继发生大地震后,西南地区的震情已空前紧张,11月7日盐源又发生6.7级强震,渡口市震感强烈,个别房屋的墙体被震裂,群众中普遍产生了恐震和惊慌情绪。渡口基准地震台负责同志在全市各大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上,汇报了当时的震情: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及多种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渡口地区近期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从而安定了民心,保证了生产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四节防震、抗震

1977年2月8日,由市委书记白良玉主持,召开了渡口市第一次防震抗震会议,接着于3月12日成立了“渡口市防震抗震办公室”,各大指挥部、公司、市属各局也相继成立了防震抗震办公室或防震抗震领导小组,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把防震抗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市防震抗震办公室从1977年3月20日至5月20日,组织力量先后深入重点企业、重要厂矿、重要设施设备和关键部位,进行检查鉴定,同时还组织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的三结合检查鉴定小组,对本单位的各类建筑,进行全面普查鉴定。普查结果,全市1977年以前建造的504万平方米建(构)筑物,有245.74万平方米需要加固,占建筑总面积的48.76%,其中工业建筑有54.38万平方米,民用建筑191.36万平方米。

1977年7月25日至30日,市抗震办公室召开了抗震加固技术座谈会,有关指挥部、公司、设计院、厂、局的代表参加,认真学习毛*、周总理关于防震抗震工作指示,学习交流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抗震技术知识,讨论抗震勘测和加固方案,之后,全市有10多个单位办了抗震加固技术学习班,500余人参加培训。市抗震办公室还于1977年10月13日到11月8日,组织10多名分管抗震工作的干部赴北京、天津、营口等地的17个单位,进行考察学习。通过普查、技术培训和考察学习,为全面开展抗震加固工程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978年,抗震加固工程逐步展开。这一年,全国第二次抗震工作会议在河北承德召开,会上把渡口市同北京、天津、大同、唐山列为全国第一批全面抓好抗震工作的5个重点城市。在这以后,市领导对抗震工作抓得更紧,市抗震办公室经常召开会议,平衡计划,检查进度,交流经验,统一加固标准,研究加固质量,并且加强了与计划、财税、物资、劳动以及设计、施工等部门联系配合,协同作战。抗震加固计划,由市抗震办公室提出经研究确定后,由市计委、建委以年度季度计划下达各有关单位;市财税局根据计划拨款;市物资局根据计划供应材料,调配材料的品种规格。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到1983年4月,全市共加固各种建筑面积238.89万平方米,占需加固面积的97%;砖烟囱12座,跨度180米铁索桥l座,各类管道1300米,各种设备500多台件及一些皮带通廊、索道支架等工程,共投资1979.07万元,基本上完成了建(构)筑物的抗震加固任务。

在已完成的抗震加固工程项目中,属于要害工程47.78万平方米,占20%;属于重要工程119.45万平方米,占50%;一般工程71.66万平方米,占30%。主要生产车间有攀钢的炼铁、烧结、初轧、轨梁厂及各类变电所,攀矿的选矿厂,河门口发电厂,邮电机房等;公共民用建筑有住宅、宿舍、办公楼、医院、学校、粮库、幼儿园、商场、礼堂等。

抗震加固还解决了一批工程隐患。攀钢烧结厂一、二、三烧结机室,是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原来施工时接头没有处理好,一直是个隐患,几次想动手解决,下不了决心,怕影响生产。这次抗震加固,采取大会战的办法,计划23天,结果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职工们满意的说:“去掉了一个心病”。渡口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华山旅社,地基发生裂缝,列为危房,经抗震加固处理,消除了隐患。其它一些建筑物,漏水、裂缝等缺陷,都在抗震加固中得到解决。

抗震加固,注重工程质量。除各单位加强工程自检外,组织各系统或全市性的工程质量检查,对重点工程进行抽查,处理检查中的问题;组织按系统验收,按照统一制定的验收标准,第一步自检验收,第二步报主管部门验收;冶金、煤炭、电力、邮电和市政5个系统,还请上级主管部门复查验收。冶金部派人复查了攀钢88个项目,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占已加固面积的57%,经评定合格率达到96.2%;抽查了攀矿56个项目,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总加固面积的76%,经评定合格率为92.9%。全市按国家建委颁发的《抗震加固技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标准验收结果,评为合格的(包括优良加固工程在内)有224.64万平方米,占全市加固工程238.89万平方米的94%,不合格的有近14.25万平方米,占6%。

1983年4月22日至26日,国家城乡建设部、四川省建委,在本市召开了渡口市抗震加固验收总结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和冶金、煤炭、邮电、铁道部的代表,省内部分地、市、州、县和渡口市有关单位代表,共计120余人。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副局长、抗震办公室副主任苏彬作了会议总结,她说:“渡口市抗震加固工程,确实成绩很大,在我国抗震史上要记上一笔,它是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完成抗震加固的第一个城市,走在全国47个重点抗震城市的前面,也走在全国第一批5个抗震重点城市的前面”。

地震局今天攀枝花地震最新消息,2024年攀枝花地震带分布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