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任务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一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国经济仍将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但也有不少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们必须把握大局大势,立足国家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不断开拓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同志为*的*坚强领导下,*,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十届市委五次全会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改革统领全局,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持续推动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民生改善,持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示范作用。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在自贸试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民生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有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加高效,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唯有推进改革开放。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先行探索富有活力、更具效率的体制机制。
全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其核心是加强制度创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推进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及时修订负面清单。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落实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试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力争总体方案确定的开放措施全部落地,促进自贸试验区和“四个中心”联动发展。构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制度,建立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府服务管理透明度。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管理合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法制保障,推动制定自贸试验区条例。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自贸试验区,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必须举全市之力,落实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浦东开发开放不动摇,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行市场综合监管模式,探索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制,深化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改革,继续推进生物医药合同生产试点,突破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陆家嘴金融城管理体制创新。继续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提升与全国改革试点的联动效应。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探索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建设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支持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落实小微企业减免税政策,建立覆盖乡镇和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成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建设公平竞争、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
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优化关检合作和区域通关合作机制,推进口岸“单一窗口”建设,支持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提升专业贸易平台辐射功能,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进口贸易和新型贸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引导外商投资新技术、新业态,深化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促进,扎实推进对口支援,积极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支撑带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结构调整。要持之以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中实现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原油期货上市、保险交易所建设,集聚功能性金融机构,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民营金融等新型机构发展,提升陆家嘴-外滩金融集聚区服务功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聚焦航运服务业升级,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邮轮经济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争取扩大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支持浦东机场做大货邮转运规模,推动航运衍生品发展。发挥大市场、大流通优势,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优化发展现代物流,实施商业转型提速、竞争力提升计划,促进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鼓励信息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等服务类消费,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坚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市场导向、高端引领,创新重大项目和原创性项目投融资体制,推动一批专项工程建设。制定实施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钢铁、石化、电子、汽车等行业提升能级。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的落后产能500项左右,推动工业区块转型和高桥、桃浦、南大等区域结构调整。
高标准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完善重大工程协调机制,提高推进效率。开工建设5号线南延伸、14号线、17号线等103公里轨道交通线,推动在建的65公里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建成13号线和16号线部分区段,运营线路总长达到548公里。开工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沪通铁路、沿江通道等工程,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内河航道、机场、清洁能源等一批基础设施。推动世博园区开发建设初显形态,基本建成虹桥国家会展中心,推进迪士尼项目运营准备,深化落实临港地区特别机制、特殊政策,有序推进前滩、徐汇滨江、南外滩、北外滩等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建设。
(三)加强科技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和人才强市。科技、人才、信息化是现代城市的先导要素,决定上海未来。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科技创新、信息化发展和人才建设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举措,构筑有利于重点突破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主导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企业提升创新管理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具有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工程化平台。落实张江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股权激励试点,推广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动发展模式,更大范围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集群,为各类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承接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实施微技术、高温超导等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健全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稳定支持经费的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长效机制,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实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力争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基本建成亚太直达海底光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广泛应用,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推广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运用。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商圈、智慧社区、智慧新城,让更多市民享受信息化的方便与快捷。
培养和集聚各类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用人才的活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聚焦重点领域,继续实施国家和本市各类人才计划,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健全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更好地靠事业成就人、靠机制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让各类人才愿意来上海追梦、能够在上海圆梦。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越是经济转型升级,越要重视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加关注困难群体,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着重促进高校毕业生、青年人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实行全程就业服务,继续实施扶持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在绿化市容、物业管理、养老服务和农业等领域就业,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高养老金水平,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基本医保住院报销比例。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实施农村综合帮扶,扩大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的受益面。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为29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5.5万套,基本建成11万套。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加快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5万平方米,推进城中村改造。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确保住房用地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经费市级统筹,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拓展,推动更多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小学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认识自然、发展兴趣、增强体魄。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研究制定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学科布局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扩大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推动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各类教育开放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和推广新建三级医院管理运行机制,推动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健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机制,试行部分药品带量采购。完善医保总额预付政策。强化卫生信息化应用。鼓励社会办医,启动实施第二轮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深化体教结合,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扩大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推进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办好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继续做好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对台和侨务工作。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与儿童安全防护。
(五)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石和集中体现。要围绕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开放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做文明有礼的上海人等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史志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举办重大文化活动。建设世博会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强化公共文化场馆公益性使用,继续办好市民文化节、上海书展等活动,推动文化进社区、进地铁、进商圈,让文化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融入市民生活。
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等领域开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促进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服务功能,推进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推动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时尚创意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推进国家文化对外贸易基地建设,支持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走出去,在开拓境外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城市文化新元素,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特征、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完善文化创新综合环境,集聚更多名家大师,鼓励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体更丰富、环境更优化、法制更健全、形式更多样、人才队伍更壮大。
(六)加强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维护城市安定和谐。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构建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新模式。
城市安全任何时候都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增强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和基层属地管理责任,务必做到守土有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式,加强基层监管网络建设,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加快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布局调整,推进危险化学品经营集约化管理。强化轨道交通、道路交通、高层建筑、建设工程、特种设备、市政公用管线等领域安全管理,加强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加大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区县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联动处置能力。
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无序设摊、违法建筑等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统筹基层管理资源,推进网格化管理、大联勤、大联动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整合互动,构建全方位的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健全物业管理市场机制。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高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效率,发展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推进公交优先道建设和公交线网优化,试点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完善城市交通智能诱导系统,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努力创建国家公交都市。
加快形成政社互动、重心下沉、注重治本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基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严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政策、拆除违法建筑、整治群租等综合措施,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引导和动员群众依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强化对基层的实有人口、就业保障等信息服务,减轻居村委会负担,让居村委会集中精力开展居民自治、村民自治。探索社会组织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继续探索镇管社区模式。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口受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分级分责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