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的安排部署,从去年开始,人社部等就在加快筹划新一轮的公务员薪酬改革。目前,基本的目标方向已经确定,概括起来就是24个字:调整工资结构,扩展晋升空间,建立比较机制,实施配套改革。
尽管新一轮公务员薪酬改革方案尚未完全浮出水面,但从媒体披露的部分细节可知,这一轮改革把重心放在了限高、提低之上,也即限制公务员工资中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向基层公务员倾斜,向职务偏低但业务能力强的公务员倾斜。只要业务能力强、承担任务多,一名副科级的公务员可能比科级公务员的工资高。显然,这是洞悉现实的高明之举,既回应了民意诉求,也直面了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苦闷心声。
在舆论场中,公务员常被标签化。有些人将普通公务员与某些官员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普遍收入高、待遇优厚,还拥有权力寻租的机会。有些人则认为,所有的公务员都有看不见的灰色收入。事实上,大多数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收入并不多,承担的责任却不小。在外界看来,公务员体面,而围城中的不少公务员却啧有烦言,实出有因。一线公务员工作苦、压力大、收入不高,而且上升空间不大,这就容易让他们心生倦意。将公务员脸谱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对公务员并不公平,容易刺伤人心;不分青红皂白,武断地认为所有的公务员都有机会权力寻租,甚至已经权力寻租,同样是轻率之举。
当然应看到,一些公务员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各类补贴,特别是较有保障的医疗待遇、较为丰厚的养老金以及令人艳羡的住房补贴等。一方面是工资低,另一方面是不透明的福利。如此一来,公务员就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舆论形象。
如何化解民意与公务员群体之间的情绪冲突?早就有学者开出了一减一加的“药方”,即减其福利,增其工资。让公务员的工资性报酬与企业职工的工资性报酬的支付规律大体吻合起来,即削减社会公众无法享受的一些备受争议的公务员福利,比如替代率过高的退休金待遇,同时将公务员的现期工资性报酬提高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上来。稍加打量新一轮公务员薪酬改革的基本方向,便很容易看到其中的亮点与专家建议有诸多叠合之处。
可以预料,经过改革,公务员收入将更加公平透明,公众也容易接受。由于有一定的晋升空间——即便不提升职务也能通过晋升级别来提高工资待遇,这就能提升公务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盘活公务员队伍,发挥其最大效能。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要求公务员只讲奉献、不问收入,是一种落伍的观念;公务员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建立公正而公开的公务员薪酬机制确有必要。当然,公务员账面的工资高了,应真正做到减少其补贴,如果各类补贴依旧,工资飙升,必然难以服众;而公务员晋升空间大了,就该不用扬鞭自奋蹄,如果有了锦绣前程,却尸位素餐,则断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