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音:
hǎi pàn jiān shān sì jiàn máng ,
qiū lái chù chù gē chóu cháng 。
ruò wéi huà dé shēn qiān yì ,
sàn shàng fēng tóu wàng gù xiāng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翻译: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字词解释:
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刃端。”
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⑷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背景:
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后世评价:
1.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若剑?,秋来处处割愁肠。’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对云:‘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2.蔡启《蔡宽夫诗话》:“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3.周紫芝《竹坡诗话》:“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云:‘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议者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上。”
4.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曰:悲语。周?曰:留滞他山,愁肠如割,到处无可慰之也。因同上人,欲假释家化身神通,少舒乡国之想。固迁客无聊之思,发为无聊之语耳。
5.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在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6.邝露《赤雅》卷中:“阳朔诸峰,如笋出地,各不相倚。三峰九嶷,折城天柱者数十里,如楼通天,如阙刺霄,如修竿,如高旗,如人怒;如马啮,如陈将合,如战将溃,漓江荔水,捆织其下,蛇龟猿鹤,焯耀万态,退之‘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子厚‘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子瞻‘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山’;鲁直‘桂岭环城如雁宕,苍山平地忽蚁封’。皆实录也。”
7.杨庶堪《论诗绝句》:“剑?愁肠海上峰,始知愁苦易为工。柳州山水堪供老,万里投荒别泪红。”
8.卞孝萱《柳州山水与柳宗元诗》:“柳宗元写柳州的江流、榕树、山峰等,皆绝妙。堪称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愁肠’之结晶。”
9.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这首构思奇特的抒情小诗,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不平之气,沉着痛快地倾吐出来,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的第一二句,以剑的锋?喻海畔的尖山,又联想到自己的‘愁肠’正是它割断的。这是诗人遥望京华而无法归去的愁苦感情。诗的第三四句,进一步想入非非,竟欲化身千亿,共望故乡,其情之深,其望之切,通过这样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柳宗元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柳宗元个人资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原文】: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音:
hǎi pàn jiān shān sì jiàn máng ,
qiū lái chù chù gē chóu cháng 。
ruò wéi huà dé shēn qiān yì ,
sàn shàng fēng tóu wàng gù xiāng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翻译: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字词解释:
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刃端。”
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⑷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背景:
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后世评价:
1.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若剑?,秋来处处割愁肠。’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对云:‘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2.蔡启《蔡宽夫诗话》:“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3.周紫芝《竹坡诗话》:“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云:‘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议者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上。”
4.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曰:悲语。周?曰:留滞他山,愁肠如割,到处无可慰之也。因同上人,欲假释家化身神通,少舒乡国之想。固迁客无聊之思,发为无聊之语耳。
5.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在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6.邝露《赤雅》卷中:“阳朔诸峰,如笋出地,各不相倚。三峰九嶷,折城天柱者数十里,如楼通天,如阙刺霄,如修竿,如高旗,如人怒;如马啮,如陈将合,如战将溃,漓江荔水,捆织其下,蛇龟猿鹤,焯耀万态,退之‘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子厚‘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子瞻‘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山’;鲁直‘桂岭环城如雁宕,苍山平地忽蚁封’。皆实录也。”
7.杨庶堪《论诗绝句》:“剑?愁肠海上峰,始知愁苦易为工。柳州山水堪供老,万里投荒别泪红。”
8.卞孝萱《柳州山水与柳宗元诗》:“柳宗元写柳州的江流、榕树、山峰等,皆绝妙。堪称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愁肠’之结晶。”
9.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这首构思奇特的抒情小诗,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不平之气,沉着痛快地倾吐出来,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的第一二句,以剑的锋?喻海畔的尖山,又联想到自己的‘愁肠’正是它割断的。这是诗人遥望京华而无法归去的愁苦感情。诗的第三四句,进一步想入非非,竟欲化身千亿,共望故乡,其情之深,其望之切,通过这样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柳宗元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柳宗元个人资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