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诗词大全 > 正文

2024年苏轼诗大全及作品赏析5篇

时间:诗词大全 高考查询网

苏轼诗大全及作品赏析1

【作品介绍】

《南乡子?送述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

2024年苏轼诗大全及作品赏析5篇

【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⑴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⑵。谁似临平山⑶上塔,亭亭⑷,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⑸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⑹,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⑴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⑵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⑶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⑷亭亭,直立的样子。

⑸归路,回家的路上。

⑹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白话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赏析】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这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苏轼诗大全及作品赏析2

【作品介绍】

《南乡子?集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集句词,其体式源于集句诗。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的词作,既有他为人熟知的豁达开朗、处之泰然的一面,亦有痛苦、挣扎的灰暗一面。全词取唐人诗句不仅均符合词人当下的境遇、身世、心态,而且信手拈来,仿若己出,经过他贯注心血的再创造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原文】

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怀①。渐老逢春能几回②。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③。何况清丝急管催④。

吟断望乡台⑤。万里归心独上来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⑦。一寸相思一寸灰⑧。

【注释】

①怅望送春怀:截取唐人杜牧《惜春》:“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渲染对酒伤春的情话。

②渐老逢春能几回:此句取杜甫《漫兴九首》第四首:“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为杜甫流落成都时所作之绝旬。

③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稍稍改动了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一诗:“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④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选自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五首之三:“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⑤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一诗:“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⑥万里归心独上来:来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诗:“月沈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⑦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⑧一寸相思一寸灰:结尾之笔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白话译文】

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身体逐渐变老又有几回能再逢见春。楚城繁花什锦心里却伤愁远方离别,非常感伤,更何况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在望乡台断断续续的吟诵,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此时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辗转徘徊,反思内心。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这首词便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

【赏析】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繁叶盛的春日虽好,然而它终会远去,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心里涌起的伤春之情比酒更浓郁,千回百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春日的归去不由联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渐老”,谓逐渐衰老,语调悲哀沧桑。“逢春”,忽一喜,词情上扬。“能几回”,情绪再次跌落,由扬而抑,更显悲怆,人已衰老,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几个春天。一句之中一咏三叹,笔法缠绵而苍老,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哀伤心情的写照。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作者所处之时节恰是盛春,繁花似锦,故日“花满”。楚城,正是作者贬谪之地--黄州。词人流离飘零于此,远离故乡和亲人,怎能不满怀愁绪深如海。在万红飘香的季节里,词人不仅没有感受到春的蓬勃和喜悦,反而备觉凄凉难耐,完全是基于受打击、遭放逐的现实原因。此深层次的意蕴悄然表露,使其伤春之情更加意味深远。“伤怀”二字极有分量,淋漓尽致地概括了词人伤春意愁离别的种种凄苦之情。且这二字为作者自述,它将所集唐人诗句熔铸为一体,表现出古为今用的绝妙之处。伤别之人本已悲哀不堪,哪里还禁得住送行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何况”两字,尽显不胜悲情之态。词人在上片结尾处用此句,其沉痛心情不言而喻。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下片词人着重抒写自己思念故土之情。这里虽然只取原诗下旬,实际上句诗意亦隐含其中。词人即使四处飘零宦游,却终不曾忘却西蜀--他的家乡,更何况愈往南走离故土愈遥远。登高饮酒之际,岂能不倍加思念家乡。一个“断”字形象地描绘了其望乡情切的心态。词人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同宴的伙伴们谁能领会这份情怀。“独”字突出了词人孤身漂流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景物登临习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原诗两句之中三次用到了“闲”字,苏轼取其诗意,化为己用,意蕴颇深。只因此时了无官职,一身轻闲,悠然从容中登台眺望,才能将这春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苏轼表面上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实际深深流露了遭受贬逐,无法作为,一事不成的巨大痛苦。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在此地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其实是那无论无何都挥之不去的烦忧在心头盘旋,时时折磨着他。结句为全词点睛之笔。功业不可建。故土无法还。两种相思,一种愁绪,纠结在一起,令词人辗转反侧,心如寒灰。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

名家评点

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年(1080)谱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

苏轼诗大全及作品赏析3

【作品介绍】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是宋代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思乡与人生的感慨表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

南乡子⑴

晚景落琼杯⑵,照眼⑶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⑷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⑸。

春雨暗阳台⑹,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⑺,落照⑻江天一半开。

【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⑵晚景落琼杯:晚景,指夕阳之景。景,日光。琼杯,玉杯。此句应理解为景色倒影在酒杯当中。

⑶照眼:耀眼。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药里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

⑷岷峨: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如《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⑸渌醅:美酒,此处与”葡萄“均喻江水澄澈碧绿。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醅。”

⑹阳台:传在四川巫山。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指歌女所处之所,亦即下句之歌台。

⑺吹回:指风吹雨散。

⑻落照:落日之光。杜牧《洛阳长句二首》之一:“桥横落照虹堪画。”

【白话译文】

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初夏作于黄州。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就联系到了家乡,从而产生了思乡之情,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的。

【赏析】

词的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词的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

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苏轼诗大全及作品赏析4

【作品介绍】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是宋代词人苏轼写的一首词。“鹊桥仙”本常用来写男女情爱之事,然此词却以词牌点写作时间,而反其意写友人之离别。

【原文】

鹊桥仙⑴?七夕送陈令举⑵

缑山仙子⑶,高清云渺⑷,不学痴牛?女⑸。凤箫声⑹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⑺欲去。

客槎⑻曾犯,银河⑼波浪,尚⑽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⑾,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释】

⑴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⑵陈令举:名舜俞,自号白牛居士,是宋宗时朝野名士。

⑶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⑷云渺(miǎo):高远貌。

⑸痴(chī)牛?(ái)女:指牛郎织女。

⑹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⑺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⑻槎(chá):竹筏。

⑼银河:天河。

⑽尚(shàng):还。

⑾前缘:前世的因缘。

【白话译文】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词人与陈令举泛舟游常、把酒言欢,然而欢聚日少,词人与陈令举依依惜别,便写下这首词送与他。

【赏析】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女”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缑山仙子”取西汉《列仙传》中关于王子乔的典故。传说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喜好吹笙,若凤凰呜叫,常游于伊、洛,后来被道士浮丘功引上嵩山。三十余年之后,他见到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候我于缑氏山头。”到了那一天,果然乘一白鹤伫立在山顶,数天后方才离去。“痴牛骏女”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作者将其意大而化之,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承接前文,进一步刻画王子乔超凡脱俗的形象。王子乔吹箫奏凤凰之鸣,挥手告别时人,乘鹤而去,令人欣羡。王子乔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和放弃仙位陷于情网的织女形成强烈的对比,其表现词人渴望像王子乔一样能够遗世独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词人对陈令举离别情思的开导之语。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借用晋人遇仙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欢甚少,转瞬即面临离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含感慨无限。

上阕紧贴词牌原意,写七夕为友人送别。下阙用晋人遇仙的典故入词,写与友人欢聚的快乐及离别的感慨。全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紧扣七夕,用洒脱自然、高远旷达的情感来取代内心痛苦,令人感到词人潇洒飘逸的情怀脱离世俗之外。

名家点评

南宋诗人陆游《渭南文集》: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梳惜别之意,唯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现代文学家姜书阁《论苏轼词的源和流》:这里没有儿女惜别之意,飘然高举,高情连云,用星汉上语放怀歌唱,真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苏轼诗大全及作品赏析5

【作品介绍】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词中抒发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愁的矛盾心境。词人以诗的意境、语言和题材、内容入词,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自己的胸襟怀抱。

【原文】

南乡子⑴

重九⑵涵辉楼呈徐君猷(yóu)⑶

霜降水痕收⑷,浅碧⑸鳞鳞⑹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⑺。

佳节若为酬⑻,但把清尊⑼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⑽,明日黄花蝶也愁⑾。

【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⑵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⑶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宋韩琦《涵辉楼》诗:“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遍轩楹,波影撼窗牖。”为当地名胜。苏轼《醉蓬莱》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西霞楼。”徐君猷: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⑷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⑸浅碧:水浅而绿。

⑹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⑺破帽句:《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重阳登高典故。此词翻用其事。

⑻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⑼尊:同“樽”,酒杯。

⑽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⑾明日句:唐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 蜂蝶均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故其《与王定国》中提到此句。

【白话译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年)重阳日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

【赏析】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1.苏轼最著名的20首诗绝句大全

苏轼最著名的20首诗绝句大全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饮湖上雨后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雨后初晴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六...查看更多

2.苏轼诗词鉴赏千古绝句【多篇】

苏轼诗词鉴赏千古绝句1篇《阳关曲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查看更多

3.苏轼最有名的诗词朋友圈文案三篇

苏轼最有名的诗词朋友圈文案1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3、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查看更多

4.苏轼写的诗词作品惊艳文案【汇总】

苏轼写的诗词作品惊艳文案1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题西林壁》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3、天涯何处无芳草。 ?? 苏轼《蝶恋花?春景》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苏轼《食荔枝》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6、人间有味是清欢。 ?? 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查看更多

5.苏轼经典古诗诗词及翻译三篇

1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查看更多

6.苏轼最著名的古诗词有哪些二篇

1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查看更多

7.苏轼写的所有诗词大全整理汇总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开全文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展...查看更多

8.小学必背古诗苏轼写的诗最简单的三篇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湖,...查看更多

9.三年级上册语文苏轼写的诗全集

苏轼诗人(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赠刘景文作者:苏轼诗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诗...查看更多

10.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诗有哪几首二篇

1篇代表诗作1、《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3、《水调...查看更多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