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日前,高考查询网研究院发布《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同时显示,截至底,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为79.5%,仍有超过200万名流动儿童只能在民办学校或者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面对如此庞大而独特的教育群体,专家表示,流动儿童教育仍存在一些整体性和深层次的政策问题,亟待用改革性和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不能让务工人员子女成为‘失落的一代’”。
流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动人口的数量、人口聚集态势进一步增加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减弱,常住化和家庭化趋势日益显著,正在成为流入地城市稳定的就业者和居住者。
报告显示,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流动儿童比例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35%上升到2013年的58%。他们虽然被称为“流动儿童”,却从未在老家生活过,生存状态与父辈完全不同。
报告指出,从政策发展看,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这显示国家提出了新的政策目标,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从“两为主”转向“两纳入”,即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从地方实践来看,2008年之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出现整体改善和局部创新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各地逐渐开始实行积分入学、积分入户的居住证制度,从实践情况看,现行积分制入学管理的可供学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主要面向的是高学历的优势人群,低学历、低收入的农民工阶层尚难以受惠。
打工子弟学校是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入读公立学校而产生的特殊民办学校。报告透露,一项针对北京市10个区县50所打工子弟学校1866名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这些学生初中毕业后的流向堪忧??高中(含职高)入学率不足40%,大学入学率不到6%。
初中毕业后遭遇升学阻碍的流动儿童,一部分继续留在北京,从事各类低端服务业;一部分回流到老家,面临着新的自我认知和融入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群体已开始“再生产”第二代流动儿童。他们面临的教育和就业的严峻挑战,对整个经济社会意味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
为此,报告建议,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省级统筹,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发展普惠性民办学校,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