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陕西高考分数线 > 正文

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的录取分数线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时间:陕西高考分数线 高考查询网

本文主要帮大家完整的整理了历年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录取分数线的录取数据,包含历年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录取最低分、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历年录取人数和最低位次数据,希望对陕西考生报考石家庄铁道大学有帮助!

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的录取分数线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录取分数线

从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53分到525分,录取位次在56922到9435区间,下面是历年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的录取分数线

1、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5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56922名;

2、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53368名;

3、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3656名;

4、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94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5969名;

5、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9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0573名;

二、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历年录取分数线

1、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陕西 理科 本一 455 56922 136
2022 陕西 文科 本一 497 11216 14

2、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陕西 理科 本一 453 53368 136
2021 陕西 文科 本一 512 11048 14

3、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陕西 理科 本一 481 43656 136
2020 陕西 文科 本一 530 10593 14

4、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陕西 理科 本一 494 45969 151
2019 陕西 文科 本一 536 9782 14

5、石家庄铁道大学在陕西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陕西 理科 本一 497 40573 151
2018 陕西 文科 本一 525 9435 14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石家庄铁道大学VS四川外国语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上饶师范学院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牡丹江师范学院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石家庄铁道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数线是多少?附最低分排名
江西农业大学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石家庄铁道大学VS温州医科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湖南理工学院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吉林建筑大学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石家庄铁道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分数线是多少?附最低分排名
东北电力大学VS石家庄铁道大学对比哪个好?附区别排名和最低分

三、石家庄铁道大学介绍

石家庄铁道大学简介--------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省部局共建高校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系当时全军重点院校;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2010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教育部批准为共建高校;2016年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25个研究所。现有51个本科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8个河北省重点学科,1个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建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基础设施性能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5个,其中包括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行业重点实验室、6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3个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