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1999年批准成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为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1934年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是我国举办高职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七十多年来共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万多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省级以上奖励60多项。系首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也是首批5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学院地处全国唯一的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距西安60多公里,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贯通东西,交通便利。学院占地面积1630亩,其中校园面积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在建校舍14.1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亿元。拥有现代化生产性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188个,校外实训基地163个。图书馆藏书71万册,开通了清华同方和万方资源数据库,建成了图书电子阅览室和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名,教职工830名,其中教授47名、副教授286名。
设有水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旅游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生态环境工程系、药物工程系、动物工程系、公共课教学部等16个院系部。开设有64个高职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园艺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畜牧兽医、园林工程等7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设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四部委多项行业工种
技能鉴定站和全国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点,可承担176个职业(工种)技能鉴定任务。
近年来,学院秉承“开拓创新,求实奋进”的校训和“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办学方针,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和名牌专业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实训基地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招生就业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明校园工程等十大工程,办学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知书网上查询:
进入EMS录取通知书查询系统,输入你的准考证号和验证码,就可以看到录取通知书的物流信息了。
点击进入>>2019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 依次输入准考证证号,验证码等信息就能查询目前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派送状态了。
高考录取通知书4种查询方式
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知书微信查询: 微信关注公众服务号【中国邮政速递物流】 ,即可随时查询掌握录取通知书的动态!
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知书电子渠道查询: 通过关注EMS微信服务号、支付宝服务窗,下载手机APP,在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输入报考时的准考证号、考生号、手机号或录取通知书邮件号码均可查询,如果注册绑定的手机号与填报志愿时的号码一致,还能随时收到EMS的主动推动信息。
4、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知书电话查询拨打11183全国统一客服热线,通过邮件号码即可查询到邮件状态。
提示: 如果查询不到邮件信息,可能由于邮件尚未交寄或招生部门未提供准考证号无法链接到邮件,建议您向招生部门咨询,获得邮件号码后在网站首页查询。
【注意事项】 考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准考证号或者考生号。 录取通知书查询,需等到录取结束,各学校时间不统一。
【贴心提示】 如果以上几种方式还没查到,也不要太心急,该来的都会来的,由于各地高考录取时间不统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通知书需等到录取结束后方可查询。
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学院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与106个县(区)政府、1017个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互利良性机制,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
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专业开发、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和“学习预期成果”的课程建设思路,采取“解构、压缩、精简、整合、拓展”等方法,形成了“季节分段、工学交替”、“情景化模块式”、“合格+特长”等适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院级精品课程83门。近三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40多项次,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互惠多赢中彰显活力。共承担省(部)和杨凌示范区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92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地厅级16项,科研项目、经费、奖项等多年来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建设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按照“满足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构建梯队”的思路,采取引、聘、培、奖、管的办法,紧贴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补充、淘汰、晋级、奖惩、考评新机制,形成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先后主、参编正式出版教材,500多种,公开发表论文18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900多篇。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3名,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18名。
创新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和“教育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亲情化”的工作思路,实施了专家教授百场报告工程、社会实践育人工程、个性化教育工程、管理育人队伍培训工程、班主任知心工程、社区(公寓)亲情化服务工程等“六大工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重视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教育,与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1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交流与合作,派出教师200多人次在国外学习、培训,与澳大利亚爱迪斯科文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等7个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