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一考定终身”,防“见分不见人”:37岁高考改革的“四场考试”
文理不再分科,打破一年一考,考试可以自选,综合素质招生,废除“自招联考”……相比往年“着重修正”的教育改革,“37岁”的高考制度迎来“深度革命”,针对“一考定终身”“只见分不见人”“招生腐败”等积弊的改革开始“破冰”。
记者获悉,高考改革年末还有四大动作:出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意见;出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意见;出台高校自主招生相关意见;出台规范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突破“一考定终身”:不分文理科,英语“一年两考”
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勾勒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清晰轮廓。
随后,上海、浙江两地率先试水高考综合改革:高考不分文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试,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
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成为国家选才的重要通道。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在2009年达到2145万人,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然而,“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等规定影响一些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
英语考试首次打破“一考定终身”,彰显了此轮高考改革“啃硬骨头”的决心。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英语“一年两考”,有助于扭转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思路,回归学习的本质。
北京大学教授宋伟说,“文理不分科”将培养更多综合型学生,储备跨学科、具备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新型人才”。
试水“综合评价”:统考变“选考”,“素质”入档案
根据沪浙高考改革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上海考生要考语、数、外等13门“合格考”,再从地理、物理、化学等6门“等级考”中根据兴趣或特长自选3门,成绩计入高考;浙江考生必考的外语科目也可以从英语、日语、俄语等6门语言中选择,高中学业考试可以“7选3”计入高考成绩。此外,学生将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供招生学校参考。
从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选择考试科目;而将“兴趣”“责任”等综合素质评价计入档案,则有利于破除“唯分数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说,教育不能“只见分不见人”,“唯分数论”就是用一个“总分”代替对学生方方面面的评价。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仅作为招生参考,却向学校和社会传递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
目前,教育部已明确足球特长可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川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综合评价,上海将思想品德、传统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等纳入综合评价等。
记者获悉,教育部年内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和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规范“自主招生”:在统考后进行,取消联考培训
招生处“蔡处长”落马,中国人民大学叫停当年自主招生;教育部重申自主招生“六条禁令”。国务院的考试招生改革意见则明确,起自主招生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一连串的动作给自主招生“降温”。
我国自主招生试点启动于2003年,目前试点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近年来,这项政策逐渐走样:招考信息全凭高校一家之言,部分名校提前签约“掐尖”,部分名额成为“权力招生”……
“取消联考是为了提高统考权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国家政策力图“校正”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作为统招的有益补充,自主招生不能因噎废食。
华夏诗文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只有让自主办学权落实到大学,同时大学有健康的运行机制确保自主权不被滥用,自主招生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记者获悉,年底教育部将出台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的相关意见。
整顿“高考加分”:整体“瘦身”,取消艺体加分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从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辽宁省体优生加分项目由29项减为8项。此前,已有17个省份将奥赛科技类加分项目降低或调整,奥赛科技类加分考生从前几年的5000多人,降至的1300人。
高考加分本质是对高考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偿和对德才优秀者的一种鼓励,彰显实质性的教育公平。但10多年来,加分政策在权力与金钱的腐蚀下日益偏离航道,乱象频出:,哈尔滨一中学共有800名考生获加分中;河南漯河高级中学74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体育加分,占此项全省总数的1/10……
重庆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邓沁泉说,需要加强加分的公开透明和有效监督。但这种基于高考卷面成绩的加分制度,最终应被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所取代。
记者获悉,教育部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相关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