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及开学时间和新生入学指南军训须知
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校位居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长株潭城区枢纽、一代伟人*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占地面积3107亩,孟春樱花绚烂,仲夏清荷听雨,金秋丹桂飘香,严冬腊梅傲雪。
一、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49年8月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在南方的唯一本科院校湘潭工学院与湖南省第二大本科师范院校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实行中央与湖南省共建。
二、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1个研究生院、19个教学院、1个独立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有9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并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3.5万余人。
学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工程硕士、教育硕士(EdM)、翻译硕士(MTI)、会计硕士(MPAcc)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及“硕师计划”推免权资格,并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83人、正高职称329人、博士学位教师655人,有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1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评审专家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有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南省*2人,湖南省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6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38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79人。
四、办学条件
学校仪器设备总值5.1亿余元,拥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矿山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页岩气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等23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湖南省党建理论研究基地等9个省级社科类创新平台;有79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其中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湖南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1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43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有5个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159个固定实习基地、18个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五、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办学格局与育人体系。学校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75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8项,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39门。学生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毕业生以品行优秀、素质全面、能力突出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60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20余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
六、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57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500项,年入校科研经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1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547项,推广新技术近100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28部;学校办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矿业工程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其中学报社科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自科版和社科版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沐浴湘风楚雨、承载湖湘灵韵的科大人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校训,进一步弘扬和创新矿业工程与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