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黑板报设计 > 正文

预防地震黑板报,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

时间:黑板报设计 高考查询网

1、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答: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

2、什么叫极震区、等震线、宏观震中、地震波?

答:震中附近振动最大,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不是震中所在处,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一些的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地震时震动是以波动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这种因地震产生的波动,就是地震波。

3、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力量大小的一种标度,它和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有关,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

4、什么是裂度?

答:裂度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中区的裂度最大,叫“震中裂度”。裂度的大小,是根据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一次地震对各地方的影响不一样,因而裂度也就不同。

5、裂度和震级及震源深度之间有何关系?

答: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裂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裂度则各地不同。裂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虽然较小,但极震区破坏则较为严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裂度则不太高。

6、地震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地震可以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又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三大类。地球上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7、浅源、中源、深源地震如何划分?

答: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释放,有85%来自浅源地震,而且发生在地下5-1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居多。

8、什么叫远震、近震、地方震?

答: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

9、什么是地震序列?有哪些类型?

答:在地震学的研究中,把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在相近地方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根据地震的频度和释放的能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主震型─主震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根据主震前后是否有前震和余震的情况,又可分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和主震──余震型;震群型──这类地震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孤立型──其主要特点是既无前震,又无余震。

10、一年中地球上的地震有多少?

答: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年约五百万次,但99%都是人感觉不到的小地震,有感地震约五万次,但造成较大破坏的强烈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十几次。

11、地震活动有没有周期性?为什么?

答: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是有周期性。但每个周期的长短是有差别的,其原因是一次或一系列大地震把某个地震带内所积累的能量释放得差不多了,因此,必须再积累一个时期才能再发生大地震,这样就出现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那里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

12、地震有前兆吗?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13、为什么地震前地下水会发生异常变化?

答:地下水是地壳的组成物质之一,它被储存于地壳含水层、岩石孔隙、溶洞中。随着地震过程应力应变增强,地壳变形以及小破裂的发展,地下水将以一个很活跃的因子显示出地震前兆异常,包括水位、水压力、流量、水温、地下水的化学成份等异常变化。中国、日本、美国、前苏联等主要地震研究国家都把地下水观测视为有前景的主要前兆手段。

14、大震前地下水可能出现什么异常变化?

答:大震前出现如下异常变化:(1)天大旱时,地下水猛涨。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前,一个地区旱情十分严重,直到当年年底还久旱无雨。可在强震发生前六、七天,有几口水井的水位突然显著上升,甚至有的井水还溢出井口。(2)多雨季节地下水猛降。如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前,天津地区连日中雨和大雨,可是在7月17日晚和18日早晨,天津南部地区地下水位却突然大面积下降。

15、观测水位变化有几种方法?

答:三种,即手测、浮漂自记式、水压自记式。

16、地震前地下水有哪些物理、化学异常变化?

答:在正常情况下,地下水一般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地震前,地下水突然发浑、变苦、变咸、变甜,或具有其它臭味。也有的井水在地震前变成黑色,黄绿色等。其原因是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成份发生变化。

17、利用地下水位变化预报地震时,应注意排除哪些干扰因素?

答:降水(下雨、下雪)、干旱、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河水水位变化等。

18、如何识别宏观异常?

答:自然界的许多奇异变化,并不都是地震前兆,要注意识别地震异常和非震异常的区别。一般地震前的宏观异常有如下几个特点:(1)宏观异常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控制,多呈条带状,象限状或与本地区地质构造线分布有关;(2)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

19、地震前可能发生哪些宏观现象?

答:可发生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20、地声有什么特征,与哪些声响容易混淆?

答:地声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它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或几秒钟。地声多是一种沉闷的声音,如雷声、炮声、撕布声、狂风呼啸声、山洪咆哮声、拖拉机和重型汽车开过来的声音等。地声容易与风声、雷声、汽车和拖拉机及飞机的轰鸣声及其它噪声相混淆。

21、地光有何特征?

答:综合目睹者的描述可知,地光的形状有条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闪光状和弥漫状等。颜色有兰、红、白、黄、橙、绿等,此外还有一些复合色光,如银白色、白紫色、绿青色等。地光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多数可持续几秒种至几分种,极个别也可持续到半个小时左右。

22、地光与哪些光象容易混淆?

答:地光容易与流星、信号弹、电弧光、磷光、焰火、城市上空的反射光及失火等光象混淆。

23、地光与霞光有何区别?

答:它们的区别在于:⑴在出现的时间方面,如果深夜看见彩云,可以排除霞光的可能性;⑵在形态方面,如果“空中红光练”、“有红光如绳注下”等光象可以认为不是一般的朝霞的晚霞;⑶在持续时间方面,地光通常出现比较短促,而霞光出现的比较长。另外,霞光出现的位置比较固定,而地光却是任意的。

24、地震之前穴居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答:穴居动物如鼠、蛇、蚯蚓等,其异常表现为冬眠期间大量出洞,有的冻死在地面,活动规律反常;有的成群结队、携幼搬迁;有的惊叫、惊慌、烦燥;有的反应迟钝、呆痴、不怕人等。

25、地震之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时深海的鱼游到浅海,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肚朝天,甚至死亡。

26、哪些地面动物地震之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地震之前兔、猫、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可分狂躁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或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27、地震之前哪些飞行动物有异常反应?

答:鸽、观赏鸟类、家禽、雉等均有异常反应。表现为惊飞、惊叫、不进巢(窝架等)、不进食、鸡活动频繁、乱闹、乱叫、像有黄鼠狼侵扰一样;鸟类则撞笼、改变栖息方式、或呆滞无神。


关于地震知识的手抄报版面设计边框图案黑板报资料